近日,2017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特點作出研判,並明確今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一方面要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著力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對此,專家表示,當前經濟穩中向好,改革方案大都齊備,經濟改革具備良好的時機與條件。接下來就看改革方案進一步突破落實,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共用。
經濟向好挑戰不少
對經濟領域改革工作“劃重點”,離不開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研判。
2017年中國經濟開局可謂“驚喜”連連: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創近6個季度新高;投資、進出口等主要指標也企穩向好,甚至超出預期。但不少觀點認為當前經濟向好有週期性等因素,經濟結構性失衡還未扭轉。
會議明確指出要吃透今年的經濟形勢特點。“一方面,經濟運作穩中向好,特別是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轉化為自覺行動,將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另一方面,結構調整任重道遠,經濟發展還處於過關期,仍面臨不少挑戰。必須堅持用新常態的大邏輯分析研判經濟形勢,通過改革開放下大氣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能因為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大好就對當前經濟形勢作過於樂觀的判斷。中央反覆強調經濟處於“新常態的大邏輯”下,未來恐怕不會再有高速增長的反彈態勢。更加關注産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品質與效益的改善、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才是最關鍵的,而這就不得不依靠改革。
供給側改革謀突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然牢牢佔據今年經濟領域改革的重點。會議對五大重點任務進一步提出要求,要“紮實有效去産能”“因城因地因層施策去庫存”“積極穩妥去杠桿”“多措並舉降成本”“精準加力補短板”。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內部基礎仍不穩固,外部環境仍不穩定;資金“脫實向虛”問題依然存在。“這個時期一定要更加徹底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市場看到希望。”
目前來看,改革的條件和時機也已成熟。牛犁認為,一方面整體經濟環境中穩中向好的因素積累,不用擔心經濟下滑而導致就業問題或社會矛盾,改革可以“騰開手來”;另一方面,改革“四梁八柱”的文件都已出來,改革框架已經明確。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也表示,一季度的良好開局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最佳的時間窗口”,機會稍縱即逝,必須進一步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猶豫。
“以往宏觀調控側重需求端的管理,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三五’規劃的主線。改革自去年以來成效已經初步顯現,但去杠桿、降成本等方面的壓力仍然突出,還需要處理各方面的關係,紮實穩健地落實。”牛犁説。
重點領域穩步推進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一些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需要關注。
會議對12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作出安排,包括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價格改革力度;深入國企國資改革;加強産權保護制度建設;深化市場體系改革;深化財稅金融改革等。
以價格改革為例,牛犁指出,中國要在2020年建立初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市場定價的體系。價格改革既包括油氣能源、原材料等實物價格,也包括金融、養老、醫療等服務領域價格。相比之下服務領域難度更大,但從實際工作來看,今年的重頭戲之一醫療改革已經開啟,正向市場化堅實邁進。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是存量改革而不是增量改革,所以難度不小。”牛犁説,但是,也只有體制機制理順了,資源配置效益才能提高,社會福利才能最大化,改革的紅利才能進一步釋放。2017年經濟領域改革,要真正把改革落到實處。(李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