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裏小半間,頭頂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覺肩靠肩。”這一黑龍江省棚戶區生活的真實寫照,正漸行漸遠成為歷史。最近5年,這個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改造保障房及泥草房235萬套,全省3800多萬人中近1000萬人受益。一幢幢樓房在廣袤的黑土地崛起,居民生活明顯改善,精神面貌也悄然發生新變化。
“不只是換房”——生活更加有奔頭
小興安嶺林區地域遼闊,在歷史上“先生産、後生活”背景下形成大片棚戶區。近年來,地處這裡的伊春、黑河等地啟動大規模棚改,從最初少數項目,到基本消滅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面積是過去十幾年總和。
發生在小興安嶺的巨變只是黑龍江新一輪保障房建設的縮影。最近5年,黑龍江投入2748億元,開建保障房139.6萬套,改造農村泥草房95.4萬套,建設改造總量居全國前列。2017年全省計劃投入300億元,保障房建設力度繼續加強。
“水、電、氣啥都不缺,冬天還有集中供熱。”
棚改後搬到哈爾濱市民生尚都小區的馬俊峰説,根據相關政策,“上樓”基本沒花錢。而他以前居住的新一地區,久澇失修,是全市最大的內澇棚戶區。
哈爾濱市道外區街道幹部江麗娜説,棚改不只是換了新房,不少人的精神狀態隨之改變,“腰板挺起來了,精神頭也足,生活更加有奔頭。”
馬俊峰説,平時下棋、打球,小區還有宣傳隊和合唱團,想閒都閒不下來。“玩麻將、喝大酒的少了,替人著想、互幫互助的多了。”
“讓利於百姓”——政策創新利民惠民
從35平方米平房搬進近50平方米新樓房,全算下來鶴崗市回遷戶李宏義沒花多少錢。棚改執行“拆一還一”,多出的十幾平方米如果買不起,還可按月交租金,每平方米只收幾毛錢。
隨著黑龍江保障房政策不斷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成為主要模式,具備條件的城市發揮市場作用籌集資金,條件差的地方由政府統籌包乾。針對困難群體多的實際,一些地方主動探索創新,保障房規模效應、惠民特點日益顯現。
有證房拆一還一,無證房拆二還一;上靠標準戶型,超出面積只收成本;不找結構差價……不少地方對國家政策合理放寬,讓利於民。牡丹江市一位棚改幹部舉例,為保證居住品質,即使拆30平方米,也還最小標準戶型50平方米,超出部分僅收成本價。
成本價也無力承擔怎麼辦?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鶴崗等地進行“共有産權”嘗試。鶴崗市棚改辦主任吳沈義説,“拆一還一”部分屬個人私産,超出面積無力購買可按共有産權不交款先租住,將來有錢再成本價回購。
不少地市還探索“先建後拆”,即提前建好安置房,被拆遷百姓直接入住。哈爾濱根據生活便利、群眾傾向就近安置需要,在主城區建設民生尚都、陶瓷小區、陽光家園等眾多安置項目,使數十萬回遷群眾免遭“二茬罪”。
“啃下硬骨頭”——打響煤城攻堅戰
2015年冬,雞西市民崔寶海和老伴兒添了幾萬塊錢,住上70多平方米新居,面積是過去兩倍多。走進室內,老兩口正張羅著做飯,在客廳的窗臺上,幾株綠植,清新綻放。
黑龍江是我國東北採煤沉陷災害最嚴重省份,14萬餘戶職工面臨地質災害嚴重、基礎設施匱乏等困難。雞西市發改委振興辦副主任王軼等幹部説,近年來沉陷區房屋進一步老化,搬遷呼聲越來越高,但煤城財政下滑嚴重,沉陷區棚改成為“硬骨頭”。
在中央支援下,2015年黑龍江啟動旨在徹底治理採煤沉陷區棚戶區的“殲滅戰”,提出3年幫助14萬餘戶沉陷區家庭搬入新房。
向市場購買存量房和貨幣補償是煤城棚改一大亮點。2016年沉陷區棚改開工7.5萬套,其中貨幣化安置佔4萬套。煤城幹部表示,棚改貨幣化安置既可消化市場過剩房産,還能縮短回遷時間,讓群眾早遷新居。
在經濟下行壓力仍未徹底緩解的情況下,黑龍江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續發力。2016年,全省財政用於民生支出2742.8億元,佔公共財政支出的64.9%。全省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分別增長了43.2%和32.5%。
在七台河市棚改小區如意家園,數百棟建築林立,像崛起一座新城。住這裡的80多歲老人張國忠説:“過去在沉陷區,計程車都不願去。現在出門就有公交,打車也容易,非常方便。”(據新華社哈爾濱4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