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的法治建設:為"五通"助力護航

發佈時間: 2017-04-28 13:31:36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劉芳奇

關鍵詞: 一帶一路,法制建設,護航

以新的理念和姿態引領國際法治建設

主持人:近年來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從以前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向積極制定者轉變, “一帶一路”建設能否順利也跟我國制定、實施國際法律規範的能力密切相關。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應該以怎樣的理念和姿態去引領國際法治的發展?

王麗:第一要堅持國際條約的信守原則,遵守現有的國際條約和所在國的法律。第二要遵守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在平等、有償、互利的原則下簽訂合同,按合同辦事。第三是強制性規則的遵守原則。到某個國家投資,必須遵守該國的相關投資規定和法律。

國際法治發展有兩個層面,法治理論的發展和法治實踐的發展。企業家要提升自己的法治理念。現在各國都在努力,避免碎片化的法律給偷稅漏稅或貪腐留有空間。全球都在實踐和理論上努力完善國際法治的發展。

車丕照:國際法是在不斷發展的,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提出的,所以中國有機會在實施過程中引導相關規則建立。其實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國際法有很多貢獻,比如上世紀50年代我們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過60年發展已經被各國所接受。還有這些年我們提出的和諧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雖然不是具體的規則,但是對於指導國際關係和引領國際法的未來發展都很有價值。因此我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機會把這些原則、理念具體化,形成新的制度。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要推動一個制度建立,前提是制度要有合理性,被其他國家所接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其中肯定有一些制度性的貢獻。因此我們要總結經驗,然後貢獻制度。總之,正如主持人所説,我們正在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有機會引領國際法治的建設,以前我們主要是接受國際法,甚至要把國際法轉化成國內法,未來我們要更加關注怎麼把我們的國內法轉成國際法。

主持人:我們還是有信心,能夠參與制定,也能夠引領國際法的發展。

車丕照:對。

“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應聚焦法律制度

主持人:中國文化倡導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這種包容的文化特徵對“一帶一路”建設非常重要。“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法律制度不同,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差異很大,我們在向沿線國家介紹我國法律制度的同時也應該增強對其他國家的法律認知和了解。我們如何在文化交流過程當中切實增進對彼此法律制度的了解、認知和互動?

王麗:這是個法治文化的問題,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歷史中形成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包括法律的形成、沿革等,它的形成是一代又一代的積累。當前,我們要到其他國家去,首先要了解該國的法律和文化,了解其法律傳承和文化歷程,這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和機構很有幫助。所以,研究“一帶一路”國家的法律文化非常必要。

建議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法律狀態和法律文化的形成,進行一些研究,形成一個大的法律數據庫,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對此給予支援。還要拓寬交流的渠道。民心相通不只是老百姓之間的旅遊交往,市場經濟的主體到“一帶一路”國家去投資、建設、做項目,本身就負擔著民心相通的文化使命。應拓寬交流的渠道和交流的方式,如建立一個綜合性的機構,以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讓多方主體有機會共用資訊,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任務。此外,還要加強法治、司法交流和合作。

主持人:謝謝您提出了這麼多具體可行的建議。再請車教授談一談。

車丕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的差異問題是一個客觀存在,事實上這個現象不是我們現在才看到的,按照歷史法學的觀點,法律自身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的産物,所以它本身是一個地方性的知識。在國內,不同的地域、民族有差別,規則不一樣。在國際層面更是這樣的,因為涉及民族地域等很多因素,這種差異將是長期的。所以要了解、尊重當地法律,盡可能避免法律之間的衝突,如果有衝突要想辦法解決。此外我們還要看到,經濟全球化可能會使各國法律越來越趨同,這是歷史的必然,通過法律模倣、法律移植、法律嫁接的方法使各國法律趨同。未來“一帶一路”的實施過程中,這個“趨同”還會更加明顯。

     1   2   3   4   5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