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孕育希望。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和擔當,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各個歷史階段都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貢獻。“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我們要繼續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為推動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本版特開設專欄,展現當代優秀知識分子的風采,敬請垂注。
人物小傳
崔崑,1925年生於山東濟南,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創造性地研究和開發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鋼,其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在生産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經濟效益顯著。他為發展我國新型鋼種作出了重要貢獻,研究成果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5項。
4月19日,一場春雨洗凈鉛塵,位於湖北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腳下百花盛開、嫩芽吐翠。92歲高齡的著名金屬材料專家崔崑早早坐到書桌旁,為自己的一個“小目標”忙碌著:“明年再版這本專著”。
89歲的夫人朱慧楠教授靜靜地坐在一旁,凝視著修改書稿的丈夫,一如64年前新婚的那一天。春風總含笑,一位百煉成鋼的鋼鐵巨匠,正繼續書寫著一段不老的傳奇。
少逢大難以身許國
“一定要把我國的合金鋼搞上去”
1925年,崔崑生於山東濟南。上初中時,家鄉淪于日寇鐵蹄之下,遭受奇恥大辱。崔崑只得輟學在家,父親教他英語、數學,又請私塾先生教他語文。
崔父是燕京大學畢業生,在日寇接管洋行後毅然辭去高薪職務。崔崑高中畢業後,父親支援他離開淪陷區,去四川考大學。父親教給他的不僅有豐富的知識,還有不爭名利、淡然處世的人生態度,以及堅定的民族氣節。崔崑説,“這讓我受益終身。”1944年春,崔崑離開家鄉,步行穿過位於河南商丘附近的日寇封鎖線,歷經81天克服各種艱難,輾轉到了大後方四川成都。
秋季各大學公佈錄取名單,他竟被3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他選擇了西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後併入華中工學院)。
大學畢業,崔崑留校任教。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鋼鐵這一工業的脊梁尤其重要。高性能特殊鋼,更是托舉一個國家鋼鐵工業水準的巨臂。崔崑暗暗立下鋼鐵志:一定要把我國的合金鋼系統搞上去。機會很快到來。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蘇聯莫斯科鋼鐵學院,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兩年的留學生涯奠定了他日後的研究方向——特殊鋼。
崔崑回憶:“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唯一的事情就是讀書。這個學習機會太難得了。”至今,那本從蘇聯帶回的俄文鋼鐵專著,雖然書頁已經泛黃破損,仍被他視若珍寶。
1960年,崔崑學成回國,擔任教研室主任。彼時,新型高性能模具鋼是我國工業生産急需品,但無力自主生産,進口價格是普通鋼的10倍以上。
崔崑心急如焚,和同事們加緊建設實驗室。崔崑從蘇聯帶回來的圖紙派上了用場,買不到的鹽浴爐等儀器設備,他和同事就根據圖紙自行設計、自己動手做。
如何控制溫差是個大問題。那時候沒有溫控自動化技術,他們只能用最“土”的辦法控溫——眼睛緊緊盯著溫度顯示儀。“我們幾個老師經常守在1200多攝氏度的鹽浴爐旁,手指按著控溫開關,一盯就是一個通宵。”
1964年,崔崑帶領同事逐步建成裝備比較完整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室。每當新鋼種出産,崔崑便背著沉重的“鐵坨坨”,風塵僕僕趕往各單位試用。“一次,我背著30多公斤的模具鋼,趕往洛陽拖拉機廠。那時候搭火車人多,常常擠得無法動彈,為了少上廁所,我上車前都不敢喝水。”
為保證新産品順利投産,崔崑和同事常年與工人們摸爬滾打在一線。經過反覆試驗,新模具鋼製成的模具壽命比舊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
創新為先百般錘鍊
“腦子用得多,壞的機會就少”
崔崑説,作為科研人員,最大的樂趣就是研製的産品好用。為此,崔崑和他的團隊不盲從、不迷信,始終秉持創新第一的科研態度。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一家無線電廠需製作印刷線路板的模具,該模具有數千個小孔,只能從國外進口,每副模具約1萬美元。崔崑與鋼廠合作,經反覆實驗,研製了一種易切削模具鋼,解決了難題,由此生産的模具每副只需約7000元人民幣,僅此一項該廠每年可節約100多萬美元的外匯,這項成果于1985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在教學中,崔崑引導學生關注學科新動向,注意新的研究方法。他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學術上的創新。74歲的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鳳雲,就是崔崑的學生。她本科畢業至今已整整52年了,但仍忘不了崔老在她大四時佈置的一道期末開卷考題——試論碳化物在鋼中的作用。在當時,像這類極具開放思維的考試不多見。“當年崔老師就有教學改革的思想,出題啟迪學生思維。”
2006年,崔崑開始撰寫《鋼鐵材料、組織與性能》一書,這是我國首部全面系統介紹特殊鋼的“百科全書”。該書卷帙浩繁,共1574頁,全書耗時6年,達200萬字。為完成這一艱巨工程,時年81歲的崔崑自學電腦,親自收集每一份文獻,編輯每一張圖片。
如今,崔崑決定修訂這本出版才4年的專著。他説,科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求真求美,不斷追求新知。崔崑對記者説:“告訴你,別讓自己的腦子停下來。你看,我每天把腦子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的,這本書再版需要編校新資料,有時我還會上噹噹、亞馬遜等網站,看看我這書的銷量和買家的評價。有時間的話,我再翻翻上世紀50年代的鋼鐵俄文原著,要做、能做的事多著呢。腦子用得多,它壞的機會就少。”
高風勁節堅守初心
“我們不講究吃、不講究穿”
認識崔老的人説,崔崑就是一塊千錘百煉的“特殊鋼”。
“特別老實,不管是做學問,還是過日子。”這是朱慧楠教授對丈夫崔崑的評價,“他天性耿直,沒有那些彎彎曲曲的心事兒。”
對於自己發表的每一篇文章,崔崑都會認真負責。他帶的一些博士生,有的是從其他單位轉過來的,他們發表有關過去工作的論文時,有時會將他的名字帶上。崔崑發現後,就嚴肅地説:“我又沒有參加這個項目,你們這樣做,是給我幫倒忙。”
“搞科學研究的人,要遵守科學道德。維護科學尊嚴,貴在誠信自律。”説到這兒,和藹的崔崑也變得嚴肅起來。
1956年,崔崑光榮入黨。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始終牢記自己的黨員身份,克己奉公,一塵不染。
崔崑經常告誡身邊的同志,要注意廉潔自律,要堅持從小事做起。他當選院士後,找他辦事的人多了,為避免別人送禮,他總是約來訪者到辦公室面談。一次,有人到他的辦公室拜訪,走時留下一袋資料。他打開一看,裏面有一件貴重禮品,當即用特快專遞給送禮人寄了回去。
崔崑生活簡樸,從不為個人的事勞煩學生。“我和他們是教育、學術上的關係,不能讓學生給我打雜。”他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他一直堅持的原則。平時,大小家務活基本上都是他和夫人自己動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72歲的華科材料學院教授李德群與崔崑私交甚好:“我比崔老年輕20歲,我常跟他説‘您有事吩咐一聲’,但這聲吩咐還一直沒盼來。”有一次崔崑生病,李德群事後得知還抱怨崔老沒告知他。
崔崑一件襯衣穿了30年,但對家庭困難教師和學生卻非常“大方”。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兒崔明玲共同捐資420萬元,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額度每人8000元,可資助近600人次。
學校相關負責人解釋,以崔老家裏的積蓄,一次性拿不出這麼多錢,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個5年計劃,今年可以將捐款全部交齊。“我們不講究吃、不講究穿,工資有一些結余,就想捐出來,回饋社會。”崔崑夫婦説。
去年“七一”,湖北省委授予崔崑“優秀共産黨員”稱號。他動情地説,“對於一名曾經在黨旗下作出承諾的共産黨員來説,不會有比優秀共産黨員更崇高的榮譽。‘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這榮譽不是屬於個人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很渺小,只有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和同志們齊心協力努力工作,才能施展個人的聰明才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鄭明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