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事業的發展與網際網路新技術密切相關,網路民意和網路輿情也隨著技術的發展而進行著變革。2009年被稱為我國的移動網際網路元年,經過8年的發展,移動網際網路以及手機端已經成為我國網際網路接入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隨著5年多的政務“兩微一端”的發展,網際網路政務也開始以手機端為主。網民去了手機端、去了社交平臺、去了微信,截止2016年底,微信日登陸用戶高達7.68億,超過我國網民總數7.31億的整體規模。根據《2016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我國20-70歲人口總量約9.84億,微信用戶以18歲以上的成年人為主,因此按此預估微信日登陸量用戶佔到20-70歲整體人口的78%。因此,網路民意和網路輿情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了移動端和社交平臺,UGC內容應該成為網路民意關注和研究的重點。政務公號也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網際網路+政務平臺。
2017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調查實驗室與騰訊指數合作進行央媒微傳播力的研究顯示,網路中的央媒微信公號的傳播影響力巨大,以16家央媒微信公號兩會期間(3月3日-15日)的新聞傳播來看,微信公號的新聞有效觸達人數累計超過1600萬人次。而同時央媒的微信公號的傳播也顯示出不同於傳統媒體和網站的獨特特徵,比如:微傳播的高聚合性,即大部分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集中于少量的一兩家公號;再比如當前新聞媒體的原創文章在網路中的擴散主要是通過社交平臺到達受眾。這些關於網路傳播以及微傳播等新的研究和探索值得關注,這些也蘊含和揭示了網路民意可能的發展和走向,群眾去了哪,民意去了哪,黨員幹部就應該往哪走,網路群眾路線就應該根據群眾的網際網路使用實際和現狀進行不斷地革新和探索。
2004年4月20日中國首次接入國際網際網路,經過20多年的發展,網際網路已經在中國開始了第三個10年的發展。在技術和媒介的發展史上有一個著名的“30年法則”,第三個10年,已經到了“哦,又有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一項標準技術,人人都擁有它。”可以想像網際網路在中國正在發展和即將到來的“第三個10年”的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因此,網路民意和網路群眾路線僅僅是開始,才剛剛探索,還有很多需要試驗、需要摸索、需要創新。廣大的黨員幹部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要準備好迎接網際網路帶來的更大的社會民意和政府治理的變革。
在西方社會學中,網際網路是被視為當前資訊時代的基礎生産力和生産工具,是要重構社會制度文化以及權力關係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國廣大網民的網際網路使用和他們的網路空間的行為和文化,就是中國網路社會的崛起和塑造的過程,因此,網信事業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工作,而是整個社會的重構和重塑。如果從這個更為宏觀的視角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是否更能體會其中的深意與寓意,更深刻和敏銳地覺察到網信事業的重要戰略意義。
一年很短,可做的事業有限;一年很長,所有的發展和變革都是一年一年的累積,“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級幹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公僕、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群眾路線的講話和“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學會通過網路走群眾路線”的網信講話,是需要一年接一年的回顧和學習,更需要通過愛民親民的質樸濃烈和勇敢智慧去創新、去踐行。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輿情調查實驗室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