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在欣賞孤獨症患者的畫作。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自閉症兒童救助基金、北京市孤獨症康復協會等機構于4月2日—5日聯合主辦“世界自閉症日十年盛典”以及“愛在藍天下十週年藝術展”公益活動,促進人們對孤獨症患者的關注和扶持。本報記者 徐燁攝

“全納教育”的概念于1994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其內涵在於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無排斥、無歧視的教育。在現階段,我國全納教育的推廣仍面臨經費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種種問題,特殊兒童也主要是在特殊學校接受教育。那麼,成都武侯區的實踐具有哪些借鑒意義?從學校到社會,在全納教育的推廣方面還可以進行怎樣的嘗試和努力?

課間休息的鈴聲響了,9歲的小柯在同學的攙扶下緩慢走出教室。儘管因中度腦癱行動不便,但當她加入到嬉戲玩耍的孩子們當中時,臉上綻放的笑容依然燦爛奪目。

在成都市武侯區,像小柯一樣罹患腦癱、自閉症等疾病和有學習障礙、情緒行為問題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共計1000余名,其中九成以上就讀于普通學校。“普通學校讓特殊兒童能儘早融入正常環境。”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秘書長許家成教授表示,普通學校無差別地容納所有學生,為特殊兒童提供正常的受教育機會,這就是全納教育的理念。

從封閉到融入

■教育不能以殘障與否對學生進行區別對待

“特殊學校難以完全滿足特殊兒童的成長需求。”四川大學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黃頤表示,全納教育提倡讓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上學,通過觀察學習正常兒童的行為模式並參與互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怕生人了,更懂禮貌了,吃飯前不但知道自己洗手,還會幫忙端菜、盛飯。”從特殊學校轉入到晉陽小學半年後,智殘兒童小葉的轉變讓父母倍感欣喜。如今,小葉不但完全適應了普通學校的學習生活,還跟班上的同學相處融洽,結交了不少小夥伴。

現階段,我國特殊兒童主要在特殊學校接受教育,比如,聽障兒童上聾啞學校、盲人兒童上盲人學校。“這種方式有利有弊。特殊學校師資、設施集中,但不利於特殊兒童融入社會。”許家成教授表示,特殊學校是殘障兒童比較集中的地方,使得每個兒童都難以在完成學業後快速適應外界環境。

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發佈《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提出“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從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來看,特殊兒童應該在一個盡可能融合的、更接近常態的環境中接受教育。”黃頤表示,教育從不以種族、性別來劃分學生,同樣也不能以殘障與否對學生進行區別對待。

探索實踐證明,全納教育對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的成長效果是共贏的。“只要正確引導,特殊兒童就能激發普通孩子心中善良淳樸的一面。”武侯區科技園小學教師魏岱美發現,自從班上來了特殊兒童小雪,就連最調皮的孩子都會在她需要的時候搭把手幫忙。因為老師告訴他們,小雪患的病就跟我們感冒發燒一樣,需要大家的愛護和照顧。

做專業“領路人”

■學校必須構建對教師家長學生的支援系統

“在接受培訓前,我們面對特殊兒童往往束手無策。”武侯區太平小學持有殘疾證的特殊兒童共8名,教師卿華告訴記者,缺乏特教經驗的老師們僅憑藉耐心和愛心往往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在特教培訓中,“篩查”“評估”“轉介”等一系列與特殊兒童教育有關的專業概念讓卿華頓生緊迫感:“要當好特殊兒童的‘領路人’,必須要具備專業素養。”

2013年4月,武侯區整合特殊學校的教學資源,成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為普通學校的全納教育提供專業培訓支援。從此,全納教育培訓成為武侯區普通學校新進教師的必修課。

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總是用籃球砸泥坑裏的污水、不徵得同意就搶吃同學的餅乾……一年級小學生曉宇的失常行為引起卿華的注意,她結合培訓知識並邀請特教資源中心專家對曉宇的症狀進行評估,印證了自己的判斷:曉宇疑似患有高功能自閉症。

從此,卿老師用培訓所學的知識幫助曉宇:觀察記錄並分析曉宇的失常行為,減少誘發因素——協調學校填補操場泥坑,讓曉宇不再能用球濺起污水;用文字卡片對曉宇的行為進行提醒,減少直接刺激……在實施了科學的干預方法後,曉宇的失常行為明顯改善,能基本控制情緒,還會主動幫助同學和老師。

全納教師隊伍的建立,讓武侯區的普通學校有了讓特殊兒童充分適應、融入的人文環境。患有自閉症的小燁從特殊學校轉入到晉陽小學時,特教資源中心不僅為他準備了康復訓練計劃書,還安排接受過全納培訓的骨幹教師擔任他的班主任和主課老師。“99分,這個分數是我們以前從不敢奢望的。”小燁的學業和身體康復很快有了進展,上學期期末考試的數學成績更是讓父母喜極而泣。

“特殊兒童到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不是簡單地把他們放在教室就行了,學校必須有對教師、家長、學生的支援系統。”特教資源中心副主任蔡曉莉表示,武侯區已在普通學校廣泛設立資源教室,讓特殊兒童有專門場地接受情緒調整、身體康復指導等特殊課程。

全社會齊發力

■幫助特殊兒童長大後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

患有自閉症的小峰因輕度智力障礙曾在語言能力方面一度滯後,如今在晉陽小學就讀二年級的他已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這一切全靠特教資源中心的幫助:小學入學前,中心為小峰做了全面評估,併為其家長給出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方法,這使得小峰最終順利進入普通小學學習。

目前,武侯區已將特殊教育發展列入政府目標管理體系,將“經費投入、設施建設、師資配備”作為重點工作,每年投入專項經費40萬元。去年,武侯區全納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已達每年小學生9200元,初中生11600元,是普通中小學生生均公用經費的10倍。

武侯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區將全納教育納入政府督導,開展分層分類考評,對於無故拒絕接收特殊兒童的學校,在評優中一票否決。“但推行全納教育不能全靠黨和政府,需要讓全社會廣泛參與。”

“他倆長大後肯定也是鐵哥們兒!”週末時,蔣麗讓兒子小力邀請班上的特殊兒童小龍到家中做客,看著兩個孩子一起開心玩耍,蔣麗欣慰地表示,小龍從小力身上找到了友愛,小力也從小龍那兒學到了堅強。隨著全納教育理念的推廣,武侯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志願者。他們不僅抽時間到教室陪讀,到資源教室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而且鼓勵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兒童們一起參與課外活動。

如今,不僅有專業醫生、治療師、心理學家,而且有眾多的社工、義工和各類志願者通過特教資源中心加入到全納教育中。武侯區已建立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室、3個“心靈驛站”、7個“陽光家園”,為特殊兒童融入全納教育提供康復支援。“看著自閉症孩子們純真的眼睛,我真想流淚……”志願者王松説:“他們都是星星的孩子,只要大家都來幫忙,他們總有閃閃發光的一天。”

在成都市2016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計劃專項督導評估中,武侯區獲得100分,是全市中心城區最高分,並被救助兒童會推選為“全納教育推進示範區”。“每個人都出一份力,就能建成‘全納社會’。”四川省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員黃汝倩表示,只有建立起充滿愛心、對特殊兒童無歧視的“全納社會”,才能讓特殊兒童長大後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使他們變得不再“特殊”。

促進“星星的孩子”回歸(記者手記)

4月2日是第十個國際自閉症關注日,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自閉症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其中,0—14歲的兒童達200余萬,因缺乏正常社交和溝通能力,往往沉浸在自我孤獨的世界中,所以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實際上,所有特殊兒童都因身心發展缺陷而與外界社會有隔閡。隨著特教學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特殊兒童得以有機會完成學業。不過,這種形式就是最佳教育途徑嗎?

特教學校終究有別於正常的學習環境。若是讓特殊兒童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就讀于普通學校,在正常的氛圍中和普通兒童一起生活學習,這無疑能對這些特殊兒童在康復和成長的道路上産生巨大的幫助。此外,通過包容、接納特殊兒童,普通兒童也能從小培養友愛、善良的品質,當這些未來的主人翁長大後,“全納”的教育理念,自然會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共識。

可見,全納教育不僅符合教育公平的理念,更有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星星的孩子”並非註定要像星辰一般孤獨,他們應該回歸大地,回到正常的同齡人之中。當然,這需要教育機構的探索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