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22日訊(記者 郭珍 通訊員 任博)廣安大膽探索,先行先試,運用市場化手段和法則,不斷創新利益聯結模式,讓貧困村集體帶領貧困群眾脫貧奔康有資金、有抓手、有辦法。目前,全市612個貧困村有集體收入,已退出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每人平均9元以上,已脫貧人口每人平均年收入達8200元。

創新經營模式。推廣良種良法,全面提升農業標準化、規模化水準,運用“網際網路+”生産適銷對路的農産品,全市“三品一標”農産品達320個,居全省前列。完善“保底收入+入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企業+基地+貧困戶”等多种經營模式,通過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業,帶動5.1萬戶貧困戶增收致富。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引進淘寶、阿里巴巴等建立農村電子商務網點、單品交易平臺,推動農産品線上線下互動合作,妥善解決農産品銷售難問題。堅持産村相融、農旅結合,不斷豐富農村民俗文化元素,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旅遊示範村68個。

盤活資産資源。以村為單位,成立由村支部書記任董事長、村主任任經理、村文書任監事的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將村內撂荒地、集體土地、山坪塘等閒置資産以入股形式交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實行規模化經營、公司化運作,目前,全市貧困村中有經營性收入的村佔76.9%。加大貧困村土地、林權、房屋等確權登記力度,採取土地流轉、産權抵押等方式,貧困戶戶均獲得收入450-700元。華鎣市高興鎮高興村以土地入股種植葡萄,養殖生豬、山羊,租賃房産興辦鄉村酒店等經營實體,已擁有資産1218萬元,2016年經營性收入510萬元,純收入66.8萬元。

探索股權量化。積極開展財政項目投入形成資産股權量化試點工作,將投入到村、到農民合作社的經營性資産,以計價形式量化到對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社,並按一定比例量化給貧困戶。武勝縣以新時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申報瑞泰玥農産品集配中心建設項目,將財政投入的61.9%量化到152個合作社成員、10%量化到20戶貧困戶、28.1%按社員入股金額實行差異量化,2016年,該合作社實現戶均分紅8250元。

注重産業帶動。堅持優先佈局貧困村産業、優先流轉貧困戶土地,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成片推進、整村發展葡萄、花卉、龍安柚等特色産業近20萬畝,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勞務服務、反租倒包等方式將貧困戶納入農業産業化鏈條,帶動貧困對象增收。華鎣市歐陽農業集團將荒山荒坡整體開發,打造“中國梨園”,租地農戶可獲土地租金560元/畝,務工農戶年每人平均可獲收入9000余元,返包農戶每年可戶均增收2.5-5萬元。

用好扶持政策。支援貧困村用好10-20萬元的産業扶持基金,放大集體經濟收益,全市已脫貧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每人平均9元以上。大力宣傳小額信貸幫扶政策,發動貧困戶辦理貸款,投資入股農業投資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全市已辦理扶貧小額貸款14億元,通過發展産業和投資入股,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用好産業扶持發展資金,引導動員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貧困村貧困戶結對子,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增收脫貧。岳池縣百順養兔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村結對子,村集體以自有資金入股,貧困戶以縣財政扶持的1萬元週轉金入股養兔,實現村集體分紅6300元,貧困戶戶均分紅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