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構建適應老齡化新形勢的養老服務管理體制——專家解讀《“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中國人定義幸福的一大標準。近日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及時、科學、綜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提升新時期老齡事業發展水準、完善養老體系進行了頂層制度設計。

形勢嚴峻:規劃旨在解決我國未來30年老齡化帶來的新挑戰

規劃用“形勢嚴峻”4個字形容我國面臨的老齡化新形勢。

根據規劃,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佔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農村實際居住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

與此同時,我國涉老法規政策系統性、協調性、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城鄉、區域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不均衡,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品質效益不高、人才隊伍短缺等深層次的瓶頸問題嚴重制約老齡事業和養老體系可持續發展。

專家指出,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城鄉老齡化倒置,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我國老齡事業改革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面對這一局面,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了明確要求。

去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了一次集體學習,明確提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下大氣力來應對。

“人口老齡化涉及社會均衡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説,規劃旨在解決我國未來30年老齡化帶來的突出挑戰,儘管是個五年規劃,但它著眼更長遠的目標,對我國的養老事業發展未雨綢繆,及時進行頂層設計。

任重道遠:6大措施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夯實基礎

規劃為“十三五”時期我國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描繪了清晰的藍圖。

——到2020年,老齡事業發展整體水準明顯提升,養老體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基礎更加牢固。

——多支柱、全覆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有利於政府和市場作用充分發揮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備。

——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的法治化、資訊化、標準化、規範化程度明顯提高。

——支援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的社會環境更加友好。

陸傑華説,規劃制定了6個方面的目標,具體細化為12個量化的子指標,每個指標都明確提出了目標值,比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0%、建有老年學校的鄉鎮(街道)比例達到50%等,這些是夯實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前提。

要在3年多時間完成這些指標,任務可謂艱巨。中國健康養老産業聯盟秘書長蔣洪衛舉例説,“十二五”期間,我國雖然完成了預定的養老床位建設目標,但很快發現已經建好的養老床位的50%的床位是空置的。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跟上的是“軟體”,比如加強護工護士的隊伍建設等從而提高養老服務的品質。

陸傑華則認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提高農村地區養老水準是實現“十三五”規劃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

不過他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養老涉及民生,政府決心很大,達到目標很有希望。”

著力完善:從頂層設計上健全老齡政策制度

健全完善社保體系、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健全健康支援體系、繁榮老年消費市場、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擴大老年人社會參與、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規劃為實現目標提出了8項任務。

8項任務折射的是對完善我國老齡政策制度的頂層設計。

在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方面,天津財經大學管理學首席教授羅永泰認為,政府要鼓勵支援更多的智慧製造企業和社會化服務商進入智慧家居養老服務市場,並制訂統一的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實施責任監督機制。

面對健全健康支援體系的任務,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文軍建議,解決養老人才欠缺又留不住人的問題,需要持久用力,多從生活保障、居住及子女就學等問題入手出臺相應措施,使養老護理人員“引得進,留得住”。

發展老年教育是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衛指出,老年教育解決的不僅是老年人受教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老年人在社會轉型中實現積極的老齡化,讓老年人有尊嚴地養老。

陸傑華認為,下一步,應對老齡化應該上升為我國新的基本國策,動員政府相關部門及時調整,從體制機制上做好頂層設計。這是基於國情變化,建立適應中國特色養老服務管理體制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