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成就自有公論(鐘聲)

3月3日,美國政府發佈“2016年國別人權報告”,對眾多國家人權狀況指指點點,涉華部分再次毫無事實根據地對中國人權狀況妄加指責,再次暴露其根深蒂固的偏見和傲慢。

美方年年炮製這樣的報告,但蒙蔽不了國際社會的眼睛,減損不了中國人權事業進步受到的國際尊重。去年,中國以180票的高票第四次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成為為數不多的四次當選的國家,就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肯定。

中國人權狀況究竟怎麼樣?事實説了算。2016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位。這個數字背後,是億萬中國人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的動人故事,也蘊含著中國經濟給世界各國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紅利。眾所週知,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創造了發展奇跡,解決了13億多人民的溫飽問題,減少了7億多貧困人口,佔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中國為7.7億人提供就業,實現9年義務教育全覆蓋,關愛2.3億老年人、700多萬大學畢業生和8500萬殘疾人,保障6000多萬城鄉低保人口基本生活。與此同時,中國民主法治建設也在持續推進,司法領域人權保障取得重大進展,人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權利和自由更加廣泛。中國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合法權利。

人權領域不是不需要國際交流,但是一個國家參與國際人權交流,其出發點不能是為了炫耀毫無事實支撐的自我優越感,更不能把人權當作政治工具,對他國加以攻擊。道理很簡單,沒有哪個國家有資格説自己在人權方面是完美的,每個國家都有權利按照自己選擇的路徑來發展人權事業。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總是習慣於給人權議題添加許多與人權本身並不相關的考量。美國“年度國別人權報告”就常年把人權問題政治化,公然違背各國主權平等、互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事實一再表明,這種做法不得人心,國際社會多數國家對之表示不滿。換句話説,打“人權牌”非但建立不起一些美國人自我想像的高大形象,反而暴露了美國漠視國際規則的真實態度。

國與國之間如何就人權問題打交道,才是有益處的?回答這個問題,離不開對當代國際關係規則體系的準確把握,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始終堅持主權平等原則。這個原則是當代國際關係最重要的準則,也是國際人權法和聯合國人權工作的基本原則。在人權事務上,各國應該始終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國家主權原則,以平等的夥伴姿態開展人權交流與合作。各方都要客觀公正看待他國人權事業發展,不能把人權政治化,不能借人權干涉內政,更不能搞政權更疊。

幾十年來,中國人權事業的不斷發展,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根據自身國情,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之路。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法學教授湯姆·茲瓦特就在長期研究中國人權發展進程的基礎上提出:“人權具有普遍性原則,但也包含著各個國家在不同文化、文明、社會制度以及發展階段中所體現出來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將文化、民族、宗教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排除在外的人權理念是片面的、缺乏合理性的。”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道路和保障模式。展望未來,中國人民有定力堅持沿著符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之路走下去,為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全民脫貧、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等一系列目標而不斷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