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楊顏銘在資陽高鐵北站採訪客運值班員曾楊。

新年伊始,一場以“溫暖中國”為主題的網路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在全國各地鋪開。

“走進村莊,踩入泥土,共話真情,最美風景一直在基層。”這是參與本次網路媒體走轉改活動的最深體會,也是最大收穫。與群眾和最基層幹部聊天,聽小故事、悟大道理、寫好文章。

其實對大多數媒體工作者而言,“走基層”幾乎是必修課,但很多時候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雖然每天寫作稿件,但因為缺乏足夠的基層經驗,文稿有時流於表面,不接地氣,與群眾期待有所距離。因而,只有用心、用情、用功地“走轉改”,同百姓“嘮嗑”、説“家常話”,才能練就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風,讓報道真實鮮活,讓文字更有溫度。

太子村成片的蔬菜基地

走基層 沾沾泥土

體會百姓生活冷暖

“走轉改”活動中,印象最深的則屬春節前夕走進村莊,踩入泥土,感受貧困村“華麗蛻變”。

在偶然一次採訪中,得知資陽市雁江區臨江鎮太子村走在全市貧困村前列,貧困戶建新房,搬新家,興産業,生活大變樣。其中一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李明仲,在各級各部門幫扶下,不僅大病痊癒,還住上了新房,發展了産業,日子越過越紅火。所以,在春節前兩天,通過各方聯繫,我來到太子村實地走訪。

那天,伴著和煦的冬日暖陽走進了村莊,看到一排排新居錯落有致,一條條道路乾淨整潔,一片片産業園成片相連,生機盎然,房前屋後樹木林立,映入眼簾的點點滴滴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男女老少走村竄戶,臉上洋溢著歡樂祥和的幸福,整個村莊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站在太子村村道上,頓時感覺只有腳踩黃土地,深入最基層,真正走進田間地頭,才能切實體會到百姓冷暖,感受到村莊蛻變,寫出真正接地氣的好文章。

與貧困戶李明仲的交談至今記憶猶新。剛走進他家,就看見院壩內放著兩張大圓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菜品,一家人生火做飯、洗菜炒菜、貼對聯挂燈籠忙得不亦樂乎;如今雙腿便利的他,行走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生活越過越好。記得整個採訪過程,李明仲都笑意盈盈,展示著利索的雙腿,聊到自家養雞産業時滔滔不絕,談到以後生活更是信心滿滿。也許,不到基層我就感受不了這份發自內心的喜悅,感受不了貧苦戶脫貧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更感受不到扶貧政策的實實在在。

走基層前,對於資陽市定下的目標:“2020年實現全市10.35萬戶27.9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僅僅停留在一個冰冷的數字上,但在走訪了一個個脫貧家庭,看到昔日的貧困村已走在脫貧攻堅最前線,目睹家家戶戶搬新家吃年飯的溫暖後,頓時才覺得“27.97萬”不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個到2020年一定能脫貧的信念、“一個都不能少” 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標。

越是到基層,越能發現群眾的關注點是什麼,越能看清國情、民情,越能找準報道的著力點。越是到基層,越能了解廣大群眾的所思所想,越能感受時代的脈搏。

1月25日,楊顏銘在雁江區臨江鎮太子村採訪貧困戶李明仲。

走基層 聽聽故事

分享群眾喜怒哀樂

在“走轉改”活動中,不止走進鄉村,我還深入各行各業,傾聽他們的感人故事。採訪中,聆聽到了鐵路人“用我們的堅守換你們闔家團圓”的感人故事,也目睹了回鄉路上的動情時刻,從而更讓我明白了我們這份工作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也深刻感受到這個職業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記錄者,而應是一個善於交流的訪問者,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與被訪者溝通,去交流,去傾聽,用心感受他們的故事,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

整個走基層活動中,我撰寫了《精準扶貧奏響“富民曲” 太子村民過上幸福年》《春運路上別樣風景:用我們的堅守換你們闔家團圓》《社區書記朱雪梅:一朵綻放在社區裏的鏗鏘玫瑰》《資陽老革命范茂:讓祖訓在血液裏流淌 代代相傳》等稿件,每篇文章都力求觸及民生、反映民情。整個採訪過程也讓我明白了“最美的風景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基層”的道理。只有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只有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只有在現場,心中才會有感動。

俗話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也許我們真正從辦公室、電腦前走出來,腳踩大地,我們的文字才更有溫度;也許“緊握”群眾的雙手,我們的呼喚才更有力量,我們的正能量聲音才更具親和力和影響力。

沾沾泥土、聽聽故事、共話真情,我們永遠在路上,最美風景一直在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