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實現低成本運作
“天空藍”“碧水綠”時常刷屏人們的微信朋友圈。作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為守護這片碧水藍天,這些研究所正在不斷發力。
隨著各項技術的不斷成熟,在2008年北京奧運召開前,我國首個燃煤電廠碳捕集示範裝置——華能北京熱電廠3000噸/年二氧化碳捕集系統建成,助力“奧運藍”。2012年,我國首套針對燃氣機組的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建成,規模達1000噸/年。
煤炭被轉化為交聯聚乙烯,替代其他材料生産出船隻
“如果這些技術推廣到全國,效果可想而知。”許世森告訴,未來燃燒前二氧化碳捕集技術也是他們的研究重點,即不進行煤燃燒,而是將煤氣化,在煤氣燃燒前將二氧化碳捕集出來。“與燃燒後的捕集相比,這種方法的成本要低得多。”許世森説。
為了節能降耗、減少二次污染物排放並讓其回歸“正途”,許世森博士團隊仍在不斷探索。“目前,經過裝置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已達到食品級,可充入食品包裝袋中用於食品保鮮,啤酒廠和飲料廠使用二氧化碳氣體,還能做出爽口的啤酒和碳酸飲料……”
此外,面對另一個業界難題——燃煤電廠脫硫廢水的零排放處理。許世森和他的團隊結合在煤化工廢水處理上的技術積累,迅速提出技術方案並在實驗室進行系統驗證與工藝優化,“有望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降低30%以上的投資和運營成本,這項技術正在福建一家電廠試行。”
與許世森團隊的“降成本”理念類似。熊日華也提到,煤化工廢水處理技術于2016年4月開始在神華集團的煤化工基地開展中試驗證,通過5個月的技術可行性和技術優勢成功試驗後,將有望將現有水處理工藝的水回收效率從75%提高至97%以上,大幅減少廢水體積,“整個零排放系統的運作成本就有望降低30%以上。”
服務社會,做有責任感的科創企業
“立志將低碳所打造成專業化、國際化、規模化的能源研究機構,助力神華集團創建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供應商。”在低碳所的一份宣傳冊首頁上,所長衛昶寫下了這樣一段寄語。
在與衛昶深入交流過程中,字裏行間都透露出他那份濃厚的“水情結”。在來低碳所之前,衛昶曾在通用電器行業工作20年。
水處理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作業
“希望通過技術創新讓神華集團在煤、電、路、港、航、油主要業務之外,再打造太陽能、水處理、新材料、氫能源等新業務,實現可持續增長;從我的角度來説,如果能把水的問題解決掉,就為民生解決了大問題。”衛昶告訴,現在公司始終以“新材科技引領低碳生活”為使命,力爭建設成為全球一流、具有國際顯著影響的先進材料自主創新技術的全球供應商。
“加速推進清潔能源發電前沿技術的研發和示範,實現科技引領,帶動産業結構升級與優化,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清潔能源技術研發機構的步伐,為中國華能集團乃至中國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許世森這樣説。
目前,整個未來科技城正在通過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科研機制,充分運用中關村“1+6”先行先試和人才特區13項特殊政策,著力打造一流科研人才地方聚集高地,引領科技創新的研發平臺、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引擎,最終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核心區、綠色環保示範區、人文發展先行區、開放共用前沿區。“為我國建設國際高端人才創新平臺、搶佔全球人才競爭制高點、打造國家資助創新戰略高地、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發揮重大作用。”未來科技城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