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月起,各省陸續進入地方兩會時間。目前,已有30個省區市召開了2017省級地方兩會,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也相繼出爐。兩會上,各省都制定了哪些發展改革小目標,百姓關心的眾多社會民生話題又將如何保障,一起來看看。

治霾,有決心也有目標

2016年冬,席捲全國多地的幾輪霧霾讓“治霾”繼續成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也成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治理霧霾,各地不光有決心,包括京津冀在內的多個省份也提出了明確的治霾目標。

北京提出,2017年,將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天津提出,要改燃關停7台煤電機組和380座燃煤鍋爐,關停淘汰落後企業100家,PM2.5年均濃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

河北提出,今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6%以上。

河南提出,確保PM10、PM2.5濃度穩定下降,空氣優良天數200天以上。

陜西提出要力爭關中地區PM2.5濃度降低3%以上,優良天數平均增加5天。

吉林提出,地級以上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5%以上。

落實河長制,多地在行動

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對外公佈,該意見明確了推行河長制的主要任務,提出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落實‘河長制’”成為今年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關鍵詞。

寧夏提出,推行“河長制”,加強黃河支流、入黃排水溝、重點湖泊、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取締企業直排口,嚴厲打擊污染黃河行為,堅決保護好“母親河”。

北京明確,要嚴格落實“河長制”,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機制,改善國家和市級監測斷面水質。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29條,完成57條段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全面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

雲南提出,要狠抓環境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長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

消化“僵屍企業” 繼續堅定不移去産能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産能”列為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首。在已過去的2016年,各地堅定“去産能”,重點行業去産能成效顯著。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加快結構調整優化,提升供給品質和水準,堅定不移“去産能”成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議題。

河北結合本省實際,提出堅持“去”字為先、鋼鐵為重,強化政策引導,嚴格排查核驗,決不違規新增一噸鋼鐵。

山西、內蒙古、青海都表示,化解過剩産能將更好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

吉林新一年的去産能目標不僅具體到數,更具體到企業,明確通鋼集團壓減煉鐵産能80萬噸,亞泰水泥等企業壓減水泥熟料産能500萬噸。

廣西披露將為“僵屍企業”建立數據庫,並建立非國有“僵屍企業”處置機制。

安徽、河南、甘肅等地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堅定去産能決心,提出在完成化解過剩産能年度任務同時,要防止已化解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

四川、雲南則明確要鞏固鋼鐵去産能成果,嚴厲打擊違法生産銷售“地條鋼”。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