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的“Y型”連接點上,區位優勢明顯。近年來,重慶緊緊圍繞這兩大國家戰略,充分發揮渝新歐、長江黃金水道、航空等綜合交通優勢,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吸聚和培育了一批新興産業,從而使重慶GDP連續11個季度領跑全國。
正如一些專家所説,重慶經濟之所以“跑得快耐力足”,是産業結構及時實現了“換道超車”,比如近些年才發展起來的電子資訊産業已經成為重慶的支柱産業。但更深層次,是重慶充分抓住了“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給予的戰略機遇,打通了歐亞大陸橋之間的“梗阻”,形成了獨特的“樞紐經濟”。
渝新歐帶來的産業之變
中歐鐵路幾十年前就有,但重新啟用的大門為何直到2011年才由重慶來打開?這和重慶的産業結構調整有直接關係。
“全球的網路終端産品,各種智慧設施,40%是歐洲,包括西歐、東歐以及俄羅斯這一板塊在消費,30%是美國、加拿大、巴西這些地方在消費,還有30%是東南亞、日本、南韓,包括中國在消費。在這樣一個格局下,如果到重慶搞世界級的電子産品基地,40%的産品要運到歐洲,從重慶運到廣東,再從廣東坐船到歐洲,差不多要一個半月甚至兩個月時間,不僅消耗時間,還有到沿海2000多公里鐵路,然後再加上2萬公里海路的運費,這個划不來。我們為了解決這件事,當時看著世界地圖想到渝新歐鐵路,這條鐵路從50年代以來一直就有,因為中國內陸到新疆的鐵路幾十年前就有,為什麼沒有把它變成歐亞之間的運輸大通道?”重慶的一位官員表示。
後來,為了給電子資訊産業發展提供支撐,重慶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援下,與哈薩克、俄羅斯等6個沿途國家的海關簽訂了“一卡通”協定,定起點在重慶,定終點在德國杜伊斯堡,全程1.1萬公里,這就是渝新歐。渝新歐開通後,重慶生産的産品找到了一條比航空便宜,比海運快速的大通道。國內其他省市紛紛跟進,義新歐、武新歐、鄭新歐、蓉新歐等紛紛開通,後來都統稱為中歐班列。
近年來,重慶經濟發展迅速,其中電子資訊産業更是成為支柱性産業,各類智慧終端産品達到2.7億台件,産值突破5000億元。惠普、宏碁、華碩、東芝、富士通等五大品牌,廣達、富士康、英業達、仁寶、緯創、和碩六大代工企業分別佈局西永綜合保稅區和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此外還有上千家零部件企業聚集璧山、銅梁、永川、江津等區縣,形成了“品牌+代工+配套”産業體系。可以説,沒有渝新歐這個物流大通道,如此眾多的電子資訊企業就不可能選擇重慶。
除了為産業提供通道,渝新歐本身也在創造新産業。從去年7月開始,越南、雲南的咖啡陸續通過西南國際公路大通道抵達重慶,再經“渝新歐”轉運後抵達歐洲。去年全年,重慶共實現咖啡貿易額近10億元。在此基礎上,去年6月重慶成立咖啡交易中心,借助這一中心,不産咖啡的重慶正成為全國最大的咖啡轉口貿易基地。數據顯示,短短半年時間,咖啡交易中心的交易額就達到了35億元。
從電子資訊産業的高速發展到咖啡交易中心的漸成氣候,渝新歐大通道正在改變著重慶的産業結構。並且,隨著鐵空、鐵公以及鐵水等多式聯運體系的逐漸完善,以及重慶自貿區的獲批,渝新歐將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渝新歐將不僅僅是重慶的渝新歐,還將是西南、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渝新歐。
長江黃金水道增添新使命
一直以來,長江黃金水道充當著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長江三峽每年過閘貨運量約1億噸,其中重慶約佔80%。如今伴隨著渝新歐影響力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東中部貨物借道長江,通過鐵水聯運抵達歐洲,長江成為重慶“樞紐經濟”的重要通道。
據重慶市交委統計,近年來重慶利用長江下運集裝箱、磷礦、鋼材、商品車等,僅商品車一項,每年有約30萬輛,主要為長安福特、鈴木等。航運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港口、園區和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長江沿線聚集了重慶約95%以上的汽車、摩托車、化工、冶金、機械製造、電力等企業,促進了沿江産業帶蓬勃發展。
渝新歐開通以來,重慶不斷完善多式聯運力度,鐵水聯運更加緊密,二者又相互存進,形成了良性迴圈,不少沿海的貨物通過長江黃金水道運抵重慶,然後再經過重慶抵達歐洲。“以前渝新歐是為重慶服務,現在是為西南服務,為東南服務,為全國服務。”渝新歐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漆丹説。
長江肩負新的歷史使命,為重慶港口的基礎建設水準和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3月,重慶出臺《關於加快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計劃今後五年通過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等多種方式,為進一步拓展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集聚作用。按照該實施意見,重慶將本著“港口、物流、産業”三結合的原則,建設“4+9”港口集群,其中4個為樞紐港,全部為鐵公水聯運港口,9個為專業化重點港口。
“以前的港口,規模沒有那麼大,僅靠周邊的物流就可以‘吃飽’了。現在重慶集裝箱的吞吐能力達到了300萬標箱,需要更遠距離貨物的支撐。鐵水聯運是趨勢,鐵路和水路結合起來後,能更好地組織貨源了。今後重慶還將大力開展集疏運通道建設,加大進港鐵路,進港公路建設,提升長江黃金水道的輻射力。”重慶市交通委員會綜合規劃處副處長林奇東説。
“2020年,重慶將基本建成‘4+9’的規模化、專業化港口群,貨物吞吐能力達到2.2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500萬標箱。”據重慶市交委港建處處長廖勁松介紹,目前重慶貨物吞吐量為1.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100萬標箱,周邊地區經重慶港轉机的貨物比重已達50%以上,基本建成“4+9”港口群後,周邊貨物經重慶港轉机的比重將進一步提升,屆時重慶作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地位將更為牢固。
航空搭建“Y型”空中橋梁
航空與重慶經濟發展的關係一直非常密切。早在2008年,重慶開建內陸開放高地,作為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門戶,重慶機場開啟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同年,重慶與全球IT業巨頭惠普簽署協議,一個筆記型電腦生産基地在重慶開建。為讓惠普貨運所需波音747貨機起降,重慶機場特別將原定3200米的在建第二跑道延長至3600米。
那時,海産品、生鮮、皮鞋等貨物,是重慶機場航空貨運倉庫的主客,運量屈指可數。但伴隨著一大批全球知名IT企業相繼落戶重慶,重慶機場航空貨物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重慶造”的IT産品,佔據了重慶出港的國際貨運總量的半壁江山。
近年來,重慶機場進一步圍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兩大國家戰略佈局航線,逐步構建了覆蓋歐、美、亞的國際客運、貨運航線,對重慶經濟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記者不久前在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國際貨運站看到,大批筆電産品被打板後存放在待裝區,即將運往歐洲。工作人員楊富凱告訴記者,重慶機場每天約有300噸貨物出港,這些貨物從工廠入境口再到裝上飛機,只需要3、4個小時,然後一個晚上即可抵達歐洲。
“截至目前,重慶機場開通的國際(地區)航線達到了58條。其中,國際客運航線46條,航點覆蓋羅馬、赫爾辛基、舊金山、多哈、雪梨、馬累、首爾、大阪、吉隆坡、曼谷等40個城市;國際貨運航線12條,航點覆蓋了阿姆斯特丹、列日、首爾、曼谷、法蘭克福、阿拉木圖等12個城市,已逐步構建起覆蓋歐、美、亞的客、貨運航線網路格局,國際航線重點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佈局。”重慶機場集團規劃發展部總經理周旭表示。
國際航線快速發展,國內航向也更加密集。一方面重慶機場不斷強化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及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城市之間的聯繫,新開或加密了重慶飛往上海、南京、泉州、福州、廣州、海口等地的航班;另一方面不斷強化作為中西部地區進出西藏及雲貴高原的通道作用,開通了拉薩、林芝、昌都、九寨、麗江、康定、大理、香格里拉、紅原等航點17個,每天近60個航班飛往高原。
重慶機場集團總經理譚平川説,和沿海地區相比,重慶打造開放高地並不具有地理優勢,但重慶依託航空創新通關體系,使得物流進出更加便利,大大增強了重慶作為全國幾何中心及“Y形”大通道連接點的聚合力和輻射力。
為進一步挖掘航空的貨運潛力,重慶機場還與渝新歐搭建起了鐵空聯運的無縫銜接。去年5月,重慶將德國一批健身器材通過渝新歐班列轉机後空運到新加坡。隨著這條物流通道的常態化,未來重慶與4小時航空半徑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聯繫將更加緊密,屆時重慶有望成為全國乃至全亞洲的物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