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徐州銅山何橋鎮的馬行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這幾年憑藉被當地村民稱為“金蛋蛋”的馬鈴薯,馬行村走上了致富路。今天的新春走基層,記者就走進馬行村,看看小馬鈴薯是怎麼變成“金蛋蛋”的。

這位正在指導村民種馬鈴薯的是馬行村支書黃明詩。他原本在上海、廣州等地做蔬菜經紀人,幾年前,看到老家還很落後,村民們種小麥、玉米,每畝每年只有一千元左右的收益,於是決定停掉蒸蒸日上的事業,回到家鄉帶領百姓創業致富。2013年,黃詩明當選為村支書,通過多次試驗和長年的市場經驗,馬行村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黃明詩説,剛開始的其實一點底氣都沒有,就是屬於摸著石頭過河。

為了推廣馬鈴薯種植,當地政府給村民們提供了免費的馬鈴薯種,每畝造價3000元左右的蔬菜大棚補貼2500元。由於境內沒有工業污染源、黃河故道土壤肥沃,種出的馬鈴薯口感清脆、薯形圓潤、色澤明亮。加上種植技術改良,這裡的馬鈴薯比其他地方可以提前一個月上市,身價也高了不少。2014年4月初,第一車30噸馬鈴薯運到上海江橋市場,兩個小時就被搶購一空。

黃明詩説,這種大棚馬鈴薯每畝毛收入達到一萬八到兩萬元之間。三年來,馬行村從開始僅有的幾百畝馬鈴薯種植,到現在的2000多畝,讓村民們增收實實在在。村民張玉珍説,一年下來光是種植馬鈴薯,就能掙到一萬七八;另外家中的地裏還種了其他的作物。

在整個何橋鎮,馬鈴薯種植面積已經達到8000多畝,萬畝馬鈴薯産業園的格局正在形成。嘗到了種馬鈴薯的甜頭,全鎮不斷拓展蔬菜種植品種。為暢通銷路,鎮裏還派大學生村官李家春到上海江橋市場駐點幾個月,推動何橋鎮在2016年11月成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産基地。基地內,安裝了攝像頭等監控設備,在600多公里外的上海都可以對蔬菜的生産進行遠端監控。

李家春説,在地裏裝上紅外感測器,當耕作種植人員進入生産區的時候,感測器就會進行自動記錄、數據自動上傳;就相當於給這些農産品建立了一個大數據庫。

好馬配好鞍,何橋鎮還越來越注重品牌打造,當地的“何鮮菇、俏馬鈴薯”已經在業內享有聲譽,每個蔬菜品種都擁有自己的“身份證”,産品遠銷俄羅斯等地。李家春介紹道,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到何橋的特色農産品馬鈴薯頁面, 大家可以看到馬鈴薯從種植生長到收穫的完整鏈條。

在現代高效農業的引領下,何橋鎮每人平均收入從2012年的10003元增加到2016年的15261元,馬行村的每人平均收入更是從2012年的8247元增加到2016年的17675元。

徐州銅山區何橋鎮黨委書記吳恒輝説,要實現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有菜有羊,花果飄香;在花果飄香中帶領老百姓致富。

通過不斷的科技創新和農業結構調整、産業化經營,“聚力創新、聚焦富民”的理念正在徐州生根開花,2016年徐州全市20.24萬低收入人口、68個經濟薄弱村實現脫貧,全年全市農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達到9.2%,增幅居全省第一。

徐州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農村扶貧辦公室主任蘇偉説,今年徐州重點抓産業的扶貧,通過實施八項富民工程、十條增收途徑,來增加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準備累計投入要突破20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