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香的“九種滋味”
一個正在脫貧路上的西藏鄉村新年
牛肉、羊肉、蘿蔔、油菜葉、人參果、奶渣、糌粑、鹽、面疙瘩,煮在一口鍋裏,這“九種滋味”的“古突”(藏族的年夜飯)隨著熱騰騰的蒸汽,在西藏農家的餐廳裏彌久不散。
27日淩晨,夜色茫茫,西藏雅魯藏布江畔的郭加村,仍舊沉浸在除舊迎新的爆竹聲裏。忙碌了一天的旺珍,收拾好碗碗碟碟,坐在客廳裏,喝著青稞酒,終於閒了下來。
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郭加村距離市區50多公里,是一個扶貧搬遷村,全村57戶、293口人。2003年,日喀則定結縣6個最貧困村的村民,從300公里外搬遷到此,至今已在這裡度過了14個新年。
今年,春節恰逢西藏農家新年。從藏曆十一月二十九開始,日喀則市部分農業縣區的藏族群眾就開始過年了。二十九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古突”,就像漢族群眾春節除夕晚上吃餃子和年夜飯一樣。
“現在過年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家家戶戶都能殺十幾隻羊”。旺珍當村黨支部書記3年了。為了這個新年,旺珍準備得很豐盛,“開開心心過個年,往後就要努努力力奔小康。”她説。
旺珍是家裏最小的孩子,19歲時,靠著賣三雙膠鞋的錢,賺到了做生意的“第一桶金”。如今,她通過組織四鄰八鄉的村民參加工程建設,成為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還當上了全國勞動模範。
“從小媽媽就告訴我,雖然是女人,但絕不能輸給男人,一定要爭氣。”這個沒上過一天學的藏族老黨員,從母親那裏繼承了好強的基因。
搬遷讓村民們擺脫了惡劣的自然環境,但如何跟得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永遠摘掉“窮帽子”,卻不是説到就能做到的事。近年來,西藏開工多個重大工程項目,日喀則市作為第二大城市,也迎來了基礎設施升級的契機,機場、鐵路、高速路、光伏電站、小城鎮建設等,讓郭加村祖祖輩輩靠農業生活的村民,享受到了現代化建設帶來的紅利。
生活越來越好,年味也越來越濃,“古突”也越來越香。旺珍一家圍坐一起,享用“古突”的時候,歡聲笑語不停。
“古突”裏除了有九種食材外,還會像在餃子裏包硬幣一樣,特別是9種“餡兒”:羊毛、炭、鹽、豌豆、紙、糌粑、奶渣、石頭、辣椒,分別寓意吃到這些餡兒的人的性格和來年的運氣。簡單的“古突”趣味,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氛圍,也體現了藏族群眾樸素的善惡觀。
“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只要每個人勤勞、肯幹,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旺珍説,現在的好日子,是上輩人想都想不到的,一定要珍惜幸福生活。
2016年精準扶貧實施後,全村21戶貧困戶中14戶脫貧,其餘的也將在今年擺脫貧困。村民格桑在旺珍組織的施工隊打工不到一年,掙了59550元,靠這筆收入不僅脫了貧,還添置了不少年貨。
“昨天剛給在施工隊裏務工的村民們發了80多萬元的工資。”旺珍拿出手機,翻出一條條工程款到賬的短信給記者看,“這是幾天前打過來的,7位數,800多萬!”“等鄉親們過完年,初八還要發工資,有500多萬。”在燈光的映照下,她的高原紅更紅了。
雖然在旺珍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富了起來,但是她仍覺得離理想的生活還有差距。談起新的一年要幹的事,這位在西藏屈指可數的藏族女黨支部書記説:“買裝載機,建民族手工藝工廠、建材廠、溫室,發展奶牛養殖業,開公司……”
夜已深,但旺珍家客廳的鐵爐子裏火苗越燒越旺,窗外響起爆竹聲,剛吃完的“古突”香氣還未散去……(記者 白少波 劉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