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年俗特寫】
走,回老家拜年去
——感受傳統拜年習俗裏的“禮孝人倫”精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春節的重要性,從古人大量的詩詞歌賦中便可略見一二。而拜年,作為我國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産物,極具民族個性,流傳範圍廣、時間久,既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又是傳統文化的傳遞者。
晚輩見到長輩叩頭施禮,説吉祥話;同輩親友相遇,也要相互道一聲“新年好”。與放爆竹、穿新衣、吃餃子這些習俗不同,拜年不僅是一項家庭活動,還是一項社交活動,維繫著家族、鄰里之間的感情。
1月28日大年初一,早上5點,伴著窗外的爆竹聲,家住河北省任丘市縣城裏的李亨澤準時起了床。在簡單吃過一碗餃子後,他便和父母一同匆匆趕往距家三十里外的鄉下老家——石門橋鎮北汜水村。他們準備和家族的人會合以後,一起去拜年。
“村裏人起得早,尤其是過年這一天。像我們這樣住在城裏的,就得早早出發。”他這樣解釋早起的原因,“與平日裏睡到七八點鐘不一樣,雖然又困又累,但感覺年味兒就體現在這與平時不同的點滴裏。”
北汜水村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拜年習俗。村裏人早早起床後,便會忙活著將前一天包好的餃子下鍋。吃飯前,家裏的小輩們便會一字排開,給長輩拜年,討要壓歲錢。有的孩子雖然小,話都説不利索,但已經在家長的“調教”下熟練地掌握了拜年流程:雙手抱拳作揖、叩頭,説兩句討老人歡心的話。長輩們也並不是真心要孩子們叩頭行禮,但看到他們憨態可掬的樣子,也都忍不住笑彎了腰。
早上6點多,村子裏的街道便熙攘起來,人們三五成群,以家族為單位,有説有笑地走家串戶。一個村的人大多相互認識,不管是不是親戚,碰著了都會相互問聲“新年好”,街道上的問候聲此起彼伏。
據李亨澤介紹,村裏的拜年也是有講究的。“在一個大家庭裏輩分最高的會留在家中接受來訪者的拜年、招呼客人,小輩們則會出去拜年。拜年的順序是先從關係近的親戚家走起,然後去街坊鄰居家。”
此外,隨著北汜水村的逐步發展,在保留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拜年這項春節習俗也逐漸向現代化轉型,捨棄了原有的一些繁文縟節。登門拜年的人不必非要帶齊禮品,也不用一板一眼跪地磕頭。儀式、規矩的適當簡化,也讓拜年習俗添了更多的人情味。
直到上午10點多,李亨澤才基本完成了拜年任務,有時間回家歇一會兒。手機軟體上顯示他今天已經走了1萬多步。“一上午基本走遍了整個村。雖然累,但是見到許久未見的長輩,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拜年習俗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也生出了新的色彩。從電話、短信拜年到彩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科技進步帶來了拜年的新方式,彌補了距離造成親人不能聚首的遺憾,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傳統拜年習俗的生存空間。年輕人更願意通過手機軟體發送資訊、表情以及紅包拜年。
在北京做動畫導演的鄭瑞曾為微信設計了一套拜年表情,雖然有不少的使用量,但他本人卻表示沒有使用過這套表情。“我認為拜年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只有見面,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感、幸福感才能百分之百地傳遞給對方。雖然網路科技將人們的距離拉近了,大家聯繫起來更加方便、快捷,但即使手機裏塞滿了祝福資訊,拜年時雙方的時空缺場,也不免讓人覺得年味兒變淡了。”鄭瑞説。
“走,回老家拜年去。”這句話承載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也承載著淡淡的鄉愁和濃濃的年味兒。回老家看看那村頭的古樹,磚砌的房屋,添了白髮但依舊淳樸的父老鄉親,便會由衷感嘆:“回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