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六,北風正緊,山東青島進入了入冬以來最寒冷的一段時間。
在青島市市南區八大峽街道社區活動室裏,青島陽光呂劇團團長、75歲的王文淑正帶領大家加緊排練合唱《嶗山頌》。正月十三,“挪莊戲曲專場”將拉開帷幕,陽光呂劇團作為業餘劇團承擔了其中近一半的演出任務。
雖然只是一個小時的露天演出,但在挪莊人看來,它相當於一台家門口的“戲曲春晚”。“馬虎不得,挪莊大院的戲曲演出是傳統,老人們都盼著這一天呢。”王文淑説。
挪莊,顧名思義,就是“挪”過來的。據説,20世紀初,因為在青島的德國人要修炮臺,將團島小泥洼一帶的居民強遷,部分居民便挪到此地搭棚聚居成村,人越聚越多,就形成了早期的挪莊。老人們講,新中國成立初期挪莊一帶就有了京劇票房,由著名鼓師蘇三安老師負責,演員行當齊全,樂隊文武場都有,每次演出時,觀眾都圍得水泄不通。
20世紀80年代,這個貧民大雜院逐漸變成一個環境優美的新型居民住宅小區,但傳統保留了下來,每年正月都要舉辦一次戲曲專場演出。1999年,挪莊大院被青島市文廣新局評為“戲曲大院”。
“演出那天,只要音樂聲一響,附近的居民就拎著馬扎子三三兩兩趕到現場,很快舞臺周圍就擠滿了觀眾。”市南區八大峽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站長宮慶華對記者説,“今年的演出內容很豐富,除了呂劇聯唱和豫劇《朝陽溝》選段,還有柳腔《張郎休妻》,這是觀眾最喜歡的老曲目了。”
挪莊大院的演出條件簡陋,臨時的露天舞臺,連觀眾席也沒有。“天冷的時候凍得手都不能拉琴,但我們一看見觀眾那麼多就高興,就有勁頭。”琴師苗新快説。
劉澤玉退休後開始接觸呂劇,今年是她第5次參加演出。每年春節,女兒和德國女婿從德國回到青島,都喜歡來挪莊大院看她的演出。“女兒很羨慕我,説,沒想到媽媽演得這麼好,女婿更是覺得很新鮮。”劉澤玉頗為自豪。
純草根文化的挪莊大院演出,也不是沒有專業人員的參與。趙鮮齡曾是專業呂劇演員,74歲的她,有14年的專業演出經歷,2002年她從青島市文化局退休後一直活躍在青島的一些民間劇團。“社區戲曲愛好者們的熱情太高了,他們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動。”
31歲的張明輝是今年挪莊大院演出的總指揮,也是演出隊伍中最年輕的代表,這位從6歲起就學習呂劇的專業演員,如今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業餘時間只要有演出活動,我都參加。”張明輝説,“地方戲曲的傳承挺難的,單靠專業人員又遠遠不夠,更多的是靠戲迷票友的傳承。”
“最近幾年,為更好地傳承挪莊大院文化,八大峽街道對其進行了系列打造。一是設立石碑雕塑,並刻文記錄大院的歷史;二是修建了休閒廣場,可以容納更多的居民在這裡娛樂,也為正月裏唱大戲提供更好的演出場所。”宮慶華説,“挪莊大院的‘戲曲春晚’雖然只是一場民間的自娛自樂,但這個傳統已經成為一個傳承地方戲曲、服務當地百姓的符號,凝結了很多人的情感,我們必須把它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