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越境穿過,洪澤、高郵四湖環抱,地處蘇皖邊界的江蘇省淮安市農業生産條件獨具,大米好吃,龍蝦味美,自古享譽“天下糧倉”。然而,千家萬戶的無序小生産,造成農産品價格忽高忽低,增産不增收的現象長期制約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近年來,淮安用抓工業的思路組織農業生産,將農民和農産品“組織起來”,打造116個農産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走出一條品牌引領、産業帶動、增收富民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之路。

  品牌引領,一畝紅椒每年多掙三千

寒冬臘月,清浦區武墩鎮唐莊村8組村民徐文虎的大棚裏卻溫暖如春,紅椒長勢喜人。“一畝地一季能産紅椒5000斤,每斤3塊,再加一季葉菜,去掉農藥化肥等成本,每畝年利潤在1.5萬元左右。”老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裏8畝大棚1年下來純收入不低於10萬元。

老徐的底氣源於當地持續打造“淮安紅椒”品牌。“以前菜價時高時低,賺錢全靠天意。如今,政府申請了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還把大家組織起來行銷。”老徐説,“淮安紅椒”售價比一般紅椒每斤要高5毛錢,品牌經營後,一畝紅椒每年能多掙3000元。

農民增收賬背後是政府的品牌富農經。淮安在發展高效農業的同時,幾年來投入2000多萬獎勵資金培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通過農業品牌化建設連接“田頭”與市場,提高農業生産的品質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品牌的作用有多大?“盱眙龍蝦”活體每斤26元-28元,烹飪後賣100多元,均比一般龍蝦貴1倍-3倍。“淮安黑豬”比一般黑豬價格高50%。

截至目前,淮安共打造産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16件,數量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帶動優質稻米基地擴展到227萬畝,佔到全市水稻面積的五成以上,優質蔬菜種植面積達148萬畝,高品質農産品生産供給能力有效提升。

“抓工業要樹品牌,農業也要如此。”淮安市工商局局長蔡莉説,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商標是地理特色、産品品質、歷史文化和社會美譽的結合,能提升農業生産的科技水準、規模效應和市場意識。

  産業帶動,打破農産品價格“天花板”

南北過渡氣候造就了淮安大米軟硬適中、香甜柔糯的獨特口感。明清時期,作為全國漕運糧食集散地的淮安被稱為“天下糧倉”。但長期以來,大量的淮安大米淪入賣散米的窘境,好米找不到用戶,市民找不到好米。

2007年註冊“淮安大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後的最初幾年也未根本扭轉。

“提升農業質效,光有品牌不行,還要有産業支撐,形成規模效應。”淮安市糧食局局長胡長青説,生産、銷售環節割裂是造成農産品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重要因素。

“優質才能優價。現在市場上高端有機米供不應求,反而是我們的量跟不上。”淮安興隆米業董事長劉正亮告訴記者,下一步計劃將把良種面積從目前的2000畝擴大到2萬畝,全力做大高端米市場。

淮安推動水稻種植、育秧、倉儲和大米加工、銷售等21個龍頭企業組建“淮安大米産業聯盟”,實現優良品種、種植模式、收儲加工、品質標準、形象包裝和對外宣傳“六個統一”,年産“淮安大米”76萬噸,每年為稻農增收3億元。

“‘六個統一’解決了農業生産的小散亂,銜接了銷售大市場,用高品質捅破農産品價格‘天花板’。”胡長青説。

  擁抱市場,用“工業思維”提升農業質效

在黃碼辣椒行銷專業合作社的生産基地,記者看到,在政府的統一規劃和資金扶持下,蔬菜大棚建設的整齊劃一,還通上了水電,農業生産的抗風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增産並不一定增收。”正在給辣椒澆水的楊長千給記者説起了以前的教訓:農戶始終踩不上營利點,主要原因是市場資訊不靈!

老楊告訴記者,如今在農業、工商等部門的支援下,合作社向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和部分大城市派駐資訊員,每天收集分析市場價格資訊,指導當地農産品銷售。“合作社還把當地的農産品統一收購,分級包裝,貼上‘淮安紅椒’品牌標識,直接送到城市的大市場和超市,農産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

“酒香也怕巷子深。”淮安市農委主任張進成説,市裏請知名形象設計策劃公司對“淮安大米”等重點品牌重新包裝策劃,採用母子商標模式,通過協會授權、掃碼認證、全程可追溯,企業可以在母商標下標注自己的品牌,實現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等融合共贏發展。

在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看來,農民增收的關鍵是用“工業思維”全面提升農業生産質效。“當前農業已由生産主導型,加速向消費主導型轉變,農産品品質、口感、綠色、安全等成為消費者的第一關注要點。”姚曉東説,政府必須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産組織為優質産品大合唱,減少生産的盲目性,提升産品品質,準確對接市場,農業種植的收益才能穩定,農民種糧也能致富。

淮安投入專項資金5000萬元,重點扶持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産和休閒農業“4+1”現代農業産業轉型升級,高品質農産品生産供給能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