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p1.ifengimg.com/fck/2017_03/fc4a77232edbf36_w580_h386.jpg

 重慶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迎來委員建言“農業現代化”專題記者會

  中國網1月16日訊(記者 黃姝穎 陳穎)昨日,重慶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迎來委員建言“農業現代化”專題記者會。來自重慶市農委、市社科院、市農科院等單位和行業的八位委員嘉賓,從各自專業角度,就如何加快補齊我市農業現代化短板,提升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展開交流。對於農業現代化,他們是怎樣理解的?提出了哪些好的建議?

王健:供給側結構調整 種植業首保蔬菜養殖業首保生豬

專題記者會上,市政協農業委副主任、市農委副主任王健表示,重慶種植業的供給側結構調整應首保蔬菜供給,次保口糧,強攻玉米,輪作稻油,提質經果,開發雜糧。

他認為,應建立穩固的蔬菜保供體系,打造綦江蘿蔔、巫溪馬鈴薯、魔芋、墊江南瓜、榮昌生薑、大渡口香蔥等特色蔬菜樣板區;做靚屋頂蔬菜、陽臺盆藝蔬菜、水培蔬菜、大棚及食用菌菇蔬菜展示區。在適宜地區,要發展木本油料作物,既可補充食油供給,又能幫助山區農民脫貧增收。建議柑桔要早中晚熟配套,重點發展晚熟,同時提高梁平蜜柚、豐都紅柚、墊江油柚、長壽沙田柚品質。

針對養殖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王健表示,應首保生豬,次保禽蛋,提速蜂兔,轉型牛羊,穩定水産,穩擴奶牛。

我市應重新規劃生豬産業,重新建立市內優質豬肉保供基地,主動向市外擴張,超前謀劃市外豬源基地,建立穩固的外供渠道。應穩定發展池塘魚、生態魚、冷水魚、觀賞魚,充分利用稻田優勢,推進稻漁工程、助推魚菜共生。要穩定現有奶牛存欄,提高個體産奶量,提高牛奶品質,提高重慶牛奶自給率。

唐雙福:發揮農業綜合開發優勢 推進“藏糧于地”

市政協常委、農業委副主任,市農綜辦主任唐雙福認為,要農民不離土、不離鄉也能增收致富,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是前提,發展特色産業是關鍵。推進“藏糧于地”,對於提高土地綜合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耕地開發“當期有效益,長遠有能力”目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農業綜合開發推進“藏糧于地”,重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兩年,我市農田建設投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創新投融資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這一新政策取得新進展,發動了10多家銀行和擔保公司、100多家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入建設行列,目前申貸資金近10億元,有力拓展了建設投資渠道。

全市不同區域建成了不同類型、不同形態、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的高標準農田205.2萬畝。“十二五”以來,我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機耕道、耕作道、生産便道4935公里,溝渠、管網5055公里,山坪塘、蓄水池3478口。

下一步,建議全市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廣開投資渠道,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産業,延伸産業鏈,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為“藏糧于地”注入活力。

淩虹: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是農業現代化必由之路

在重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重慶市奶業行業帶頭人淩虹看來,發展生態迴圈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淩虹認為,我市生態迴圈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人力、資金缺乏投入,農業基礎條件差,污染源資源化利用時空不對稱,科技應用少等。

因此,她建議,應統一規劃,合理佈局,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迴圈經濟模式,引導農業走迴圈利用、生態發展、特色效益之路。根據各區縣的土地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各企業的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模式發展生態迴圈農業。

同時,加大政策扶持激勵,建議發改委在農發資金中考慮安排專項資金,對生態迴圈農業項目給予補助;大力推廣應用科技,圍繞廢棄物減量排放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迴圈利用等加強科技創新;加快供給側改革,淘汰分散、小規模又産能低、環評達不到標、無法轉型升級的企業,提質增效,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周韶暉:五點建議 支招重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

市發改委稽察專員辦幹部周韶暉認為,重慶市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情況呈現良好態勢,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土地、資金、勞動力等瓶頸制約有待進一步破解,政策扶持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發展環境和融合程度有待進一步優化。

為此,他建議,我市應創新政策體系。拓寬投融資渠道,切實解決産業融合發展資金瓶頸問題。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支援引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和農戶之間按照自願互利原則,建立完善訂單農業、入股分紅、利潤返還等利益聯結新機制。

  建立監管機制。切實保護農民利益,督促龍頭企業嚴格履行訂單合同,及時兌付股份分紅、工資福利、土地流轉租金等。

  完善市場連接機制。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農業”,不斷完善農産品流通體系,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農村三産業融合發展。

陳悅:培育農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 整合全産業鏈

專題記者發佈會上,針對我市農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短板,重慶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悅進行了分析。

他認為,我市以集體經營性資産組建的股份合作社數量極少,影響農民財産性收入;農村基層公益性科技服務體系萎縮,農村二、三産業發展主體滯後;農民産業鏈後端價值分享低。

陳悅認為,培育農業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組織化,一定要跳出種養業、小農業經濟發展局限,立足“三農”發展全局,從農業全産業鏈整合、價值鏈提升、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視域全方位系統性地加以推進。應著力解決非農産業發展建設用地,加快建立政府購買農業科技服務新機制,加快發展農村混合製經營主體。

田時炳:建立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

市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田時炳認為,我市農業科技發展雖成效顯著,但總體上仍處於較低水準,産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準不高、加工業發展滯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低下等,仍然是困擾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

他建議,我市應充分發揮市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各自優勢,合理整合資金、人力、技術和資訊資源,逐步建立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重點突破一批具有重慶區域優勢特色的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為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重大農業技術支撐和科技儲備。

在制度創新方面,還應從完善科技人員考核制度,放活基層農技人員,建立有效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三方面著力,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平臺建設,調整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強化投資力度。

劉治中:加大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 減少面源污染

榮昌區政協副主席、高級農藝師劉治中就關於加大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減少農村面源污染促進現代農業(畜牧業)發展方面,也提出建議。

劉治中表示,近年來,重慶畜禽規模養殖糞污(糞便及尿液)産生總量5100萬噸左右,其中糞污中的總氨量約為28萬噸,總磷量約為19萬噸,總鉀約為31萬噸,對農村産生嚴重的面源污染,也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威脅。  

他建議,我市應嚴格推行“多規合一”新建畜禽規模養殖場,要以區縣為單位,科學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將畜禽産業集聚區發展規劃與新農村、土地、公共服務和生態環保等規劃相互銜接,嚴格推行“多規合一”。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發展生態迴圈農業。著力培育發展生物有機肥製造企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國家惠農政策的激勵導向作用,建議對種植戶使用成品有機肥按使用量進行補貼。

王義北:完善農村電商物流 建立縣鄉村三級配送網路

要想激活農村活力,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發展農村電商也是一條路子。重慶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如何?

原市政協農業委主任王義北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農産品涉農電商平臺超過230家,涉農電商超過2.5萬家,年度交易總額超過55億元,涌現出秀山、酉陽、雲陽、武隆、永川等電商強縣強區,打造了香滿園、尋味武隆、天農八部、武陵遺風、天生雲陽等一批農産品電商品牌。

發展同時,我市農村電商物流配送不暢、專業人才缺乏、服務網點偏少等困難和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她建議,下一步應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和運營機制,尤其要把縣鄉村三級配送網路建起來,解決最後一公里的物流瓶頸。加強區縣電商服務中心和鄉鎮網點建設,注重培育和打造好品牌、大品牌,完善農産品標準化、分級包裝、加工配送等環節。同時,抓好農村電商政策、理論、實操等培訓,營造良好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