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稱,近來在中國,食用更健康和更安全的食物,提高食用本國農産品的比重以達成“糧食安全”目標,這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其中,擺在首要位置的農産品就是馬鈴薯,説中國掀起了“馬鈴薯革命”也並不為過。
據南韓《中央日報》網站1月12日報道稱,實際上中國將馬鈴薯視作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為此已制訂了相關政策,大幅增加栽種面積和扶持相關産業。
報道稱,中國將目光投向馬鈴薯的原因很簡單。馬鈴薯是一種耗費水肥、土地和人力較少的“高性價比農作物”。馬鈴薯具有很好的耐寒和耐旱性,可進行冷凍乾燥儲存,存放若干年都不會損失營養成分。這一“馬鈴薯革命”事實上也與中國的糧食自給自足政策一脈相承。
中國的目標是使超過13億人口過上溫飽生活,並在此基礎上依靠本土農産品來養活本國人民。中國計劃以馬鈴薯為主打品種來發展農業,並借此來幫助農民脫貧。
為鼓勵馬鈴薯生産,中國政府向每家農戶提供每畝100元人民幣的補貼。
中國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曾宣佈:“讓馬鈴薯逐漸成為水稻、小麥、玉米之後的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
報道稱,中國農業部決定在2020年前將馬鈴薯栽種面積擴大至現在的兩倍(一億畝)以上,這一龐大的面積相當於南韓全部國土面積的67%。
中國宣佈將本國出産的馬鈴薯的30%用做主食,並立志將可用於主食的優良馬鈴薯比重提高至30%。
在中國,大米和小麥是最主要的主食,馬鈴薯一直被當作“窮人的食物”、“飼料用農産品”。
報道稱,1600年,馬鈴薯還未在中國出現,即使後來被引進後也被認為是蔬菜,而不是主食。因此,中國儘管是世界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國,但年産量的一半被作為飼料用於出口。這與美國將産量(1980萬噸)的80%用於國內消費存在著顯著差別。中國每人平均每年馬鈴薯消費量為41公斤,相反歐盟為80公斤以上,兩者的差距達到了兩倍左右。
不過,中國的馬鈴薯消費近來也開始出現變化。隨著中國人口味日益西方化,炸薯條、薯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這為馬鈴薯進入飲食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中國政府關於馬鈴薯比大米和小麥含有更多蛋白質、含有更少脂肪的廣泛宣傳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樂事以中國馬鈴薯為原料生産薯片,並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它的競爭力源於使用了中國本地出産的馬鈴薯。
分析人士表示,美國薯片企業樂事很好地利用了中國“不得用美國産馬鈴薯製作薯片”的規定,在內蒙古租用馬鈴薯用地進行直接栽種,結果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博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芳心。
報道稱,中國的“馬鈴薯革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馬鈴薯栽種面積位居世界第一,所佔比例達到了25%,但單位面積産量僅列世界第92位,這表明今後的關鍵問題是提高生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