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安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系列報道之九——華鎣市:革命老區率先脫貧“摘帽”的探索和實踐

中國網1月12日訊(記者 黃姝穎)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座紅色之城,是紅岩精神發祥地之一。他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川渝地區的電子資訊矽谷,也是四川省確定的2016年首批脫貧“摘帽”縣之一。

這是一張他的“貧困帳單”:25個貧困村,城鄉貧困人口6509戶17417人。貧困人口總量不大,但貧困程度深,扶貧成本高,79%的貧困人口生活在地質災害區、採煤沉陷區、旱山區、渠江洪災淹沒區“四大特殊貧困類區”,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佔總數的73%。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而艱巨的硬仗:2015年,華鎣市響亮提出“三年脫貧、兩年鞏固、一年致富”工作目標,全域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了動態甄別全覆蓋、精準規劃全覆蓋、結對幫扶全覆蓋、責任落實全覆蓋。

這是一幅幅溫馨而令人振奮的畫面:鄉間土路變成了寬敞整潔的水泥路,新建的兩層安居房窗明几淨,清澈入戶的自來水改變了打井取水的歷史,一座座現代化特色種養殖基地正拔地而起,鄉村休閒旅遊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好勢頭……

截至2016年12月,華鎣市貧困人口降至1087戶307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6個貧困村已通過廣安市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全面達到貧困縣退出“一低三有”標準,已接受省級驗收和第三方評估。

貧困地區是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貧困革命老區更是短板中的短板。華鎣市補齊短板、率先打贏脫貧“摘帽”攻堅戰的底氣何來?為此,中國網記者近日專程採訪了華鎣市委書記肖偉華。

祝家壩新村.jpg 

華鎣市祝家壩新村

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

華鎣市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頭等民生工程來抓,按照黨政一把手負總責“雙組長”制和“五個一”(一名聯村市級領導、一個聯村部門、一個駐村工作組、一名“第一書記”、一名幫扶責任人)駐村幫扶工作責任制總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目標、時限、效果、責任“四定”制度,別立下軍令狀、層層簽訂承諾書,若未完成脫貧任務影響脫貧“摘帽”的,自願接受組織處理。

去年以來,按照“聯鎮幫村+結對幫戶”,不脫貧決不脫鉤的幫扶原則,全市29名縣級領導、72個部門單位、93名駐村幹部(含“第一書記”、農技員)定點幫扶25個貧困村,組建以鄉鎮(街道)、幫扶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78個工作組幫扶非貧困村,2690余名責任人結對幫扶8540名貧困對象。

按照資金渠道不變、資金用途不變、管理許可權不變、實施主體不變的原則,華鎣市頂住“吃飯型”財政巨大支出壓力,大力整合各類政策、項目、資金,形成産業扶持、易地搬遷、政策兜底等一整套政策組合拳,將50%以上的涉農資金投向貧困村、貧困戶,將年初先期脫貧攻堅專項預算資金3000萬元追加至8000萬元,並根據實際需求及時調集,特別是以專項資金不崩盤為底線,全力保障和提標政策兜底類扶貧項目。去年已整合各類專項資金4.2億元用於脫貧攻堅。

該市還建立“321”和“642”結對幫扶機制(“321”即縣級領導、科級領導、一般幹部職工分別幫扶3戶、2戶、1戶貧困戶;“642”即縣級領導、科級領導、一般幹部職工個人每年分別捐贈600元/戶、400元/戶、200元/戶),實現2690余名責任人結對幫扶貧困對象全覆蓋。 

 華鎣市祿市鎮“百萬玫瑰”産業園.jpeg

華鎣市祿市鎮“百萬玫瑰”産業園

把政策兜底作為最有效的脫貧手段

政策兜底是扶貧工作最後一道保障防線。”去年以來,華鎣市針對因病因殘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佔貧困人口的73%這個實際情況,把政策兜底擺在最優先、最重要位置,作為見效最快、力度最大的幫扶措施,最大力度築牢“民生兜底網”。讓困難群眾充分享受政策,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受益者,讓他們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嚴、生活有希望。

華鎣市堅持應兜盡兜、不落一戶的原則,實現“低保兜底、特困供養、臨時生活救助、殘疾人扶持、養老保險代繳”兜底政策全覆蓋。該市建立健全了低保標準與國定貧困線對標銜接增長機制,動態實現“兩線合一”,保障貧困戶尤其是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貧困戶的基本生活需求。

2016年,該市經過3次調標,建檔立卡貧困對象低保保障標準由每人150元/月調升至每人300元/月,增幅高達100%。同時,根據貧困戶的具體家庭情況,由幫扶部門、幫扶責任人採取捐贈、籌資購買等方式,配齊基本生活所需,堅決杜絕缺衣少被等現象。

在幫扶保障就學方面,該市構建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全程幫扶體系,選派優秀教師“一對一”幫扶1235名貧困生,定向招收45名貧困中職學生,將貧困大學生資助標準從4000元/年提升至5000元/年。

在保障就醫方面,該市將已脫貧對象一併納入醫療保障範圍,實現貧困患者縣域內公立醫療機構住院醫療費用全額報銷,2016年已累計兌現醫療幫扶資金883萬元、惠及4068人次。此外,全面推行“先診療後結算、一站式報賬、全覆蓋巡迴醫療”等醫療服務,13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6個行政村衛生室達標率100%,貧困對象市內就診率達95%以上。

華鎣市高興鎮扶貧草莓産業園.jpg 

 華鎣市高興鎮扶貧草莓産業園

把産業發展作為最長效的支撐

寒冬時節,田野顯得有些荒涼。然而,華鎣祿市鎮姚家塝村卻生機盎然:這裡原來撂荒的土地已變成了梯田,村民們正伴著歡聲笑奔忙在田間地頭,有的運苗,有的打窩,有的栽植,有的澆水,一塊塊紫薇花田正逐漸呈現在人們眼前。 

明月鎮探索實施了“復三七利益連結模式”。在引導貧困戶種植經果林和發展庭院經濟的過程中,由貧困村集體統一對撂荒地和荒山坡進行改造,鎮政府無償提供樹苗,引導村民發展桃李産業。村集體、參與群眾按“七三”參股分紅,村集體從獲得的七成收益中再拿出三成用於幫扶貧困群眾,餘下七成則壯大村集體經濟。

石堰墻村大力實施“回引工程”,成立華鎣築夢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築夢奔康産業園,投資發展晚熟柑橘血橙和優質李子,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開發整理土地800余畝,種植血橙600余畝、李子200畝,提升該村的扶貧“造血”功能。

……

以上僅是華鎣市在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中,實施的産業扶貧項目之一。

華鎣市把産業發展作為最長效的增收支撐、是根本的脫貧路子,將貧困戶納入“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發展、品牌化運營、市場化行銷”的現代産業鏈條之中,創新推進“政府項目資産+貧困村/貧困戶”、“國有農投公司+貧困村/貧困戶”、“村集體公司+貧困戶”、“庭院經濟+貧困戶”、種養大戶/農産品加工企業+貧困戶”等産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在6個貧困村發展花卉、銀杏、油樟、葡萄、蜜梨等特色産業。

由於貧困對象分散、每人平均耕地少,華鎣市因戶施策,發展以“小種植、小果木、小畜牧、小水産”為特色的庭院經濟2071戶,並由村集體公司或村支兩委統一收售給幫扶單位食堂、工商企業和餐館賓館,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1900元,庭院經濟成為産業脫貧的華鎣名片。

同時,華鎣市還把能力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工作中最具支撐性、持續性的工作,通過對接市場、産業、企業需求,以及貧困對象自身條件與脫貧需求,大力實施“雨露計劃”“春風行動”,積極幫助引導貧困戶進入園區企業就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幫助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1.jpg 

幫助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

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最堅實的保障

觀音溪鎮高坪村海拔高,素有“小西藏”之稱,加上交通相對落後,是華鎣25個貧困村之一。以前,對生活在這裡的很多村民來説,喝一口乾凈的自來水都是“奢望”。

“海拔高的地方根本就喝不上自來水。”村民殷聖芬説,遇到乾旱天氣,村民吃水只有到深溝裏去排隊取水,來回要走一里多路,非常不方便。

“十二五”末,華鎣市將福星集中供水站項目納入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投資1029萬元,建設了福星供水站,並於2015年6月完工,解決了觀音溪、慶華、溪口等3個鎮10個村1.2萬人的飲水難題。

華鎣市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攻堅最堅實的保障,按照“整體規劃到位、分清輕重緩急、有序分步實施”的總體原則,堅持“快”字當頭,分解落實農村路網、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修復等重點項目,做到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張“軍令狀”、一幅“作戰圖”,重點實施了交通路網、興業安居、生態修復、農田水利等工程,以及農村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協調推進貧困對象集中飲用水、供電設施、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等工程建設。

目前,全市25個貧困村斷頭公路延伸聯網閉環、窄路加寬、道路安防三大提升工程全面完成,6個貧困村骨幹道路全部黑化,在廣安率先完成村村通硬化路,全面形成鎮與鎮、村與村閉合環線。25個貧困村自來水普及率、供電保障率、廣電網、網際網路覆蓋率均達到100%,構建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

華鎣市為貧困村實施道路黑化工程3.jpg 

貧困村實施道路黑化工程

把社會扶貧作為最有力的補充

在扶貧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華鎣市把社會扶貧作為最有力的補充。按照“十三五”脫貧規劃,該市與上級部門規劃對接、政策對接、項目對接、工作對接,成功爭取到下派幹部86名駐村幫扶、明月桃花山開發等各類項目47個,到位資金1800余萬元,並與省航太職業技術學校、省質監校達成校地合作協議,為貧困學生提供免費職業教育及試訓崗位。

該市實施“網際網路+脫貧攻堅”工程,借力全國扶貧開發資訊系統業務管理子系統和省“六有”平台資源,打造統一、公開、透明、便捷的扶貧資訊對接平臺,致力在全市形成幹部、工商戶、居民戶“N+1”大扶貧格局,掀起34萬人民幫扶近2萬貧困鄉親的扶貧熱潮;借力“感恩鄉梓·回饋社會”“全國扶貧日”,廣泛開展認領貧困孤兒、舉辦慈善晚會、發展貧困村電商、單位食堂認購貧困戶農産品等十大活動,挖掘更多扶貧典範,目前已吸引多位鄉友投資開發明月、祿市等鄉村旅遊及産業發展。

該市還探索建立“企業聯貧幫困”機制,鼓勵引導企業開展村企結對幫扶,支援領創、騰擴發製品等園區企業先行先試,在貧困對象家中開辦“扶貧車間”,引導有條件的貧困對象實行家庭作坊式代工,企業統一培訓、指導、服務、收購,帶動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186個貧困家庭年增收近萬元,實現貧困對象居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