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安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系統報道之四——廣安扶貧在“精準”上狠下功夫
中國網訊1月9日(記者 黃姝穎 通訊員 任博)“新時期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 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城拔寨、決戰決勝的衝刺期,能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決定能否啃下“硬骨頭”,限期打贏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據廣安市扶貧移民局副局長唐廣生介紹,十八大以來,廣安市把消除城鄉貧困作為一項全局性任務來部署推進,統籌實施扶貧攻堅行動,全市城市貧困人口從3.23萬人減少到1.29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從34.4萬人減少到12.28萬人。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有24.06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145個貧困村實現退出,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既有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也有零散分佈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廣安市從實際出發,在解決好共性問題的基礎上,瞄準貧困戶,找準“窮根”,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行動,使扶貧工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精準一:一戶不錯,一人不漏
廣安始終將精準識別作為脫貧工作的靈魂與核心,做到貧困群眾一戶不錯、一人不漏。創新實施“一一四”工作法,按照2013年家庭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低於2736元的標準,堅持貧困戶的評定,必須公開透明、民主評議和群眾公認的原則,通過看“屋頂子”、“菜園子”、“腦瓜子”和“口袋子”綜合判定是否是貧困戶,識別出的貧困戶受到社會、鄰里的充分認同。
精準二:因村制宜,缺啥補啥
認真落實項目安排精準要求,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編制完成820個貧困村脫貧攻堅規劃。同時將扶貧規劃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以及産業發展規劃、旅遊發展規劃等子規劃通盤考慮,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逐村進行編制,通過市級統籌、部門審核,形成脫貧攻堅規劃,即:一圖、一表、一冊,確保規劃務實管用、支撐可靠。
精準三:制度管理,不留死角
強化對扶貧資金、項目、工程品質的管理,保證資金有效使用,確保每一筆扶貧資金都用到貧困村、貧困戶身上。陸續出臺和修訂了《廣安市扶貧項目與資金管理辦法》等10余項管理辦法,做到從項目申報、規劃、實施、驗收、報賬等各環節進行全過程、全方位制度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區。
精準四:因戶施策,政策兜底
既精準識別,又量體裁衣、因人因戶精準施策。通過分析貧困人口致貧模型,建立完善廣安“五個一批”工作計劃,2014年底剩餘23萬貧困人口,其中扶持生産和就業發展、移民搬遷安置、低保政策兜底、醫療救助扶持和災後重建分別為12.91萬人、 3.42萬人、3.54萬人、9.44萬人和 360人。
精準五:因村派人,結對幫扶
堅持因村派人精準,不斷強化駐村工作和結親結對活動工作力度,實現村、戶幫扶全覆蓋,實現貧困村不“摘帽”、貧困戶不脫貧,工作組就不撤出、派駐人員不減少、結對幫扶不脫鉤。據了解,廣安自開展結親結對幫扶活動以來,全市38名市級領導、132個市級部門、572個縣級單位、10.7萬名機關幹部職工深入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幫助改建農戶住房8932戶,新(改)建山坪塘、蓄水池198口,實用技術培訓5.2萬人次。
精準六:痕跡管理,三方評估
實現精細化過程管理,探索脫貧攻堅痕跡管理模式。以扶貧手冊、二維碼、痕跡管理記錄簿、精準扶貧APP為核心內容,深度連結“網際網路+”,利用大數據實現扶貧精準、動態管理,形成市縣鄉村戶“五位一體”痕跡管理體系,實現了幫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詢、可評價、可問責。
此外,為保證脫貧成效客觀公正,廣安開展政府聘請“第三方”評估工作,實時評估和監測貧困戶穩定增收情況、貧困戶住房和子女接受教育等“兩不愁、三保障”情況,破解“數字脫貧”、“假脫貧”難題。
精準七:壓實責任,落實到人
全市上下分別成立了以黨政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黨政主要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研究、帶頭聯繫、帶頭調研、帶頭督導脫貧攻堅,形成了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抓扶貧的生動局面。同時採取“挂圖作戰、倒列清單”等辦法,將全市2016年3個縣“摘帽”、145個貧困村退出和50001名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任務分解到縣到村,把減貧任務落實到戶到人,市縣鄉黨政主要領導層層立下“軍令狀”,簽訂責任書,把壓力傳導到末梢,把責任壓緊壓實到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