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
其實在片中,這名辦案人員也説出了答案:“因為背後是職務的影響力。紀委主要的權力是監督執紀問責,這關係到黨員領導幹部的政治生命。”
畢竟,紀委是“查別人”的,這一點就會讓很多人“緊張”、“害怕”。
羅凱的話相當有代表性:“紀委的工作有一個特點,各個部門都能聯繫到,面寬。它又是個監督單位,確實紀委這個幹部,就跟過去的監察御史似的,’見官大三級’。”
跟羅凱共同作案的處級幹部申英則説:“這些年,全體紀委幹部、整個系統幹部的努力,在社會上確實影響很大,尤其對官員的約束力也很大。這樣使一些人感覺,他要跟紀委幹部熟,可以給當地的幹部以壓力。”
朱明國的話則更直接:“説不好聽,人家’不怕種樹的’,’只怕燒山的’。紀委書記對某一個幹部、某一個黨員的看法,決定這個人一生至少一段時期內的升遷榮辱。所以一般的領導幹部都怕紀委,這是肯定的。”
正是憑著這樣的“怕”,在擔任廣東省紀委書記期間,“朱明國通過向其他部門打招呼的方式,幫商人解決各種訴求”,“他打招呼的事情,很多人不敢不辦”。
這就是紀檢系統出現“燈下黑”、出現內部腐敗的最核心邏輯,點出了紀委系統可能存在的最大尋租風險。
看點
是什麼讓這些執紀者違紀?“私心”、“商人的圍獵”、“貪念”、“一發而不可收拾”、“自我安慰”……這些官員面對鏡頭的懺悔,的確説出了個人的原因。但這些歷史上出現的問題,不可忽視的至關重要的原因則是:曾經,這些人的權力,是沒有人來監督的,“一些紀檢幹部覺得,進了紀委,就進了保險箱”。
一個月前,俠客島曾經寫過《岐山之問:誰來監督紀委》。這個問題,今天的片中首次給了同期聲,而提問者,則是習近平本人:“紀委是查別人的,誰來查你們?這個問題也要探索地解決。”
中紀委確實作出了探索。之前,他們成立了紀檢幹部監督室,專門監督“自己人”;之後,則是密集的制度籠子,包括《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産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産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
數字可以説明問題: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共處理38人,其中立案查處17人、組織調整21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共處分7200余人、談話函詢4500余人次、組織處理2100余人。
沒有監督的信任就是放任,沒有制約的權力則是危險的。要讓這些人敬畏權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其置於無所不在的監督之下。與之相比,片中提到的許多優秀紀檢監察幹部的事例,也讓人對“忠誠、乾淨、擔當”的紀檢隊伍抱以期望。
中紀委七次會議就要召開了,其中重要的一項,應該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在中央政治局作出“反腐的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的判斷之後,反腐如何從黨內全覆蓋走向國家監察全覆蓋,如何能在執紀、監督、保持全黨黨員幹部幹事兒之間取得平衡與突破,則應該是今年反腐的一大重要看點。(文/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