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2016年,四川省全年將實現5個貧困縣“摘帽”、105萬人脫貧。這意味著,四川正式啟動貧困縣退出模式,一度備受質疑的惜貧甚至爭窮保“帽”現象在四川正式成為歷史。其中,廣安市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均被列為四川省2016年脫貧攻堅戰首批“摘帽”縣。一年來,廣安市大膽嘗試,不斷探索實踐,創造了許多脫貧攻堅新方式、新舉措、新機制、新經驗,多項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為全面反映廣安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的推進情況,中國網成渝經濟區記者將從今日起,深入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進行實地採訪,系統報道扶貧開發中涌現出的創新舉措、先進典型,敬請關注。

廣安:攻堅一年 20.1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四川省廣安市打贏脫貧攻堅戰系統報道之一

中國網訊1月4日訊(記者 郭三多 黃姝穎 陳穎)當前,一場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脫貧攻堅戰正在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開展。

而在四川省廣安市,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總體目標,認真落實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精神,高標準推進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四川省廣安市市長羅增斌介紹,目前,全市已有20.1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145個貧困村實現退出,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可望高品質高水準率先在全省實現“摘帽”。

IMG_0588.JPG

廣安市市長羅增斌調研農村産業扶貧項目建設情況

六大措施推進精準扶貧

中國網: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作為四川省首批“摘帽”縣,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廣安有哪些創新舉措和亮點?

羅增斌:一是科學制定脫貧規劃。廣安對820個貧困村進行全域系統規劃,形成1個總體規劃、10個專項規劃、820個貧困村脫貧規劃,成片連線建設基礎設施、産業基地、新村聚居點、公共事業等,形成了系統完備的規劃體系。

二是多渠道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在增加貧困群眾經營性收入、務工收入、財産性收入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村級農業公司,由農業公司統一購銷農戶的土雞、土豬等土特産品,帶動貧困戶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目前,全市脫貧人口每人平均收入達8200元,貧困村絕大多數有了集體收入。

三是加強住房安全保障和居住環境改善。把保障住房安全作為頭等大事,全面實施農村C、D級危房改造2566戶、建設農村廉租房3412戶、防災避險搬遷1066戶、易地扶貧搬遷6163戶。同時,實施“五改三建”84805戶,全面開展“潔凈水”行動,建成地下污水處理、地上濕地花園的生態治污設施1520處,好房子、好環境提升了貧困群眾文明衛生習慣和精神狀態。

四是創新方式解決精準扶貧資金難題。用好用活中國人民銀行“免抵押、免擔保”貸款政策,證監會扶持貧困地區企業上市“直通車”政策,國土資源部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結余指標跨區域交易政策,已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0億元以上,力爭引進10戶企業到廣安註冊上市,計劃兩年內整合土地指標2萬畝,爭取土地收益50億元以上。開展“百企聯百村”活動,引導293戶企業投入産業幫扶資金9.4億元,對貧困村開展幫扶共建。吸引知名鄉友、本地企業家捐資3.8億元,有效解決精準扶貧資金問題。

五是紮實抓好脫貧評估驗收。按照貧困縣“一低三有”、貧困村“一低五有”、貧困戶“一超六有”標準,抓好集中考評驗收和第三方評估,已聘請國家統計局調查隊作為第三方評估單位,對今年3個摘帽縣、145個退出村全覆蓋抽查。目前,3個摘帽縣已完成市級初審、省級現場驗收;145個貧困村完成市級驗收,全部達到退出標準。

六是創新痕跡化全程管理模式。以扶貧手冊、二維碼、痕跡管理記錄簿、精準扶貧APP為核心內容,深度連結“網際網路+”,利用大數據實現扶貧精準管理、動態管理,為貧困戶印發痕跡化管理記錄薄4萬餘份,形成市縣鄉村戶“五位一體”痕跡管理體系,實現幫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詢、可評價、可問責。

 2016年建成的龍安鄉勇敢新村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jpg

2016年建成的龍安鄉勇敢新村幸福美麗新村文化院壩

三縣可望高品質高水準實現首批“摘帽”

中國網:去年12月以來,四川全省迎來了脫貧攻堅“大考”,全方位“檢閱”脫貧成果。廣安的脫貧攻堅已取得怎樣的成效?

羅增斌:目前,脫貧攻堅首場大考正進入“交卷”階段。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近期可望高品質高水準實現首批“摘帽”。上述三區市,目前已累計減貧4.15、1.61、1.4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1.8%、1.3%,群眾的精神面貌有了大幅提升,生存條件發生明顯改善,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去年12月6日—10日,已高標準接受省“摘帽”驗收和第三方評估。

一是實現了增收有渠道。多渠道增加務工收入,幫助1.3萬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全面提升農業標準化、規模化水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企業+基地+貧困戶”等多种經營模式,2.3萬戶貧困戶受益,增加了經營性收入;採取土地流轉、産權抵押、入股分紅等方式,讓土地經營權、房屋財産權轉化為財産性收益,戶均獲得財産性收入450-700元。

二是實現了服務有保障。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貧困學生教育資助實現全覆蓋,沒有學生因貧輟學。

同時,通過落實“八免五補助”、“十免四補助”和新農合、醫療救助等相銜接的扶持政策,制定因病致貧返貧救助扶持辦法,在縣域內就診的貧困群眾個人費用支出控制在10%以下,1.71萬名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得到救助。

率先在全省實現農村低保與國定扶貧標準並軌,6516名貧困群眾納入農村低保,對7542名貧困人員代繳養老保險保費。新(改)建達標村衛生室186個、村文化室117個,村村實現通網際網路,公共服務水準大幅提升。

三是實現了發展有基礎。改善縣鄉公路124公里,新改建通村公路623公里;建設高標準良田11.3萬畝,為發展産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優化貧困村産業佈局,建成優質稻基地9.7萬畝、優質蔬菜基地4.3萬畝、優質柑桔基地2.2萬畝、梨子葡萄等特色産業基地2.3萬畝;每個貧困村設立産業扶持週轉金,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360個,所有摘帽貧困村都有集體經濟收入。

四是實現了管理有辦法。創新脫貧攻堅管理辦法,探索形成持續有力的長效扶貧機制,今年市和3個縣投入財政資金3.83億元,整合項目資金11.4億元,引導社會資金9.5億元,形成了財政、金融、社會、群眾多元投入格局;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市縣脫貧攻堅指揮部每天召開工作例會,研究解決精準扶貧、“潔凈水”行動中的問題;探索“網際網路+精準脫貧”,建立脫貧攻堅資訊管理平臺,讓幹部群眾隨時隨地通過手機、觸摸屏等查看脫貧情況、幫扶情況,實現精準脫貧數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