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作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報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中,相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主攻方向、目標和重點任務,為深化改革開放指明瞭方向。全面理解、準確把握並切實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至關重要。
充分認識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過去30多年,我們依靠改革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的成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重大進展。要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依然離不開改革開放。
(一)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
實現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新要求,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發展仍然是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深遠影響,目前世界經濟進入了一個增速減緩、結構轉型、競爭加劇的時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等因素,使我國進入了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成為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近幾年,我們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産業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發展過多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等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制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弊端還沒消除。例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和提供公共服務職能缺位並存;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滯後,不能真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財稅體制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激勵約束和導向作用不足;金融體系不完善,對中小企業發展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援不夠;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等等。可見,沒有體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難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只有抓住制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癥結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導向,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轉變,才能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使我國經濟再上一個大臺階。
(二)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客觀要求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對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在全面改革中的重要位置,堅定不移加以推進,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開闢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了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的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複雜、更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會以一定形式反映和表現在政治方面,同時,政治自身發展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課題。因此,政治體制也還有一些需要完善和發展的環節,在擴大人民民主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必須與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社會生産力。
(三)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現實抉擇
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生活,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利輿論支援、良好文化條件。無論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還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都要求我們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六大確立文化體制改革基本思路10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共同發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但束縛文化生産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文化産業規模不大、結構不合理,文化走出去較為薄弱等問題依然突出,主要在於文化管理體制不完善,文化産品生産經營機制缺乏活力,文化市場體系不健全,文化走出去模式缺乏創新。只有緊緊抓住這些領域和環節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産力,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機制保障。
(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是加強社會建設、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
2011年,我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5432美元,意味著我國已從中低收入階段跨入中上收入階段。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機遇和各類矛盾特別是社會矛盾凸顯並存將是這個發展階段突出的特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既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例如,隨著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多樣多發,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流動人口大幅增加,既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也給社會管理帶來巨大壓力;社會總體穩定但公共安全事故頻發;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快速發展,但管理服務問題突出;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給社會管理帶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外部勢力插手干預,傳統安全因素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社會矛盾的複雜性;等等。上述這些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如果處理不當、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影響社會和諧,還可能威脅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面對社會領域複雜的矛盾和問題,原有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已不能完全適應,只有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加大社會領域改革力度,從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才能在新的形勢下最大限度調動積極因素、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減少消極因素,為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
(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是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的目標,經過各方面努力,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發展面臨的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環境惡化趨勢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環境群體性事件增多;生態系統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地面沉陷,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有效解決,不僅會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日益強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而且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與其他幾大建設共同推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戰略任務,必須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沒有一套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沒有健全的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就難以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所以,加快建立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相關制度,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六)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是確保到建黨100年時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體系的迫切要求
按照黨的十五大以來提出的在建黨100年時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目前只剩下不到9年的時間,但一些涉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依然滯後,任務十分艱巨。從微觀主體看,國有企業治理結構還不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體制環境有待改善;從市場體系看,生産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有待提高,資源性産品價格形成機制還沒理順;從宏觀管理體制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金融體制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從分配製度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還不完善,生産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和再分配調節機制都有待健全。深化改革處於攻堅階段,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動這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20年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實現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時設想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
(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是有效應對國際挑戰、更好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制度保障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和産業轉型孕育新突破,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速減緩,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國圍繞市場、資源、科技、人才等的競爭更加激烈,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軍事、文化滲透和干預更加強烈,地緣政治較量迫切需要通過改革增強體制優勢,有效應對國際挑戰。我國已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型經濟不可逆轉,但我們的一些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減弱,要適應國際環境新變化,在對外開放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必須加快完善更加有利於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外部經濟風險,以利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