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母嬰 > 滾動新聞 >

我和我的奶奶——追憶奶奶陪伴我的歲月

發佈時間:2024-01-18 16:03:07 來源:中國網 作者:李締 責任編輯:代洪亮
分享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當我讀到陶淵明這兩句詩時,不由得又想起了我的奶奶。奶奶,一個多麼簡單而又親切的稱呼(在我們長沙一般都是把奶奶稱呼為娭毑),在我心裏,娭毑是溫柔可親的,也是慈善可愛的,更是“幼稚”而又真情的。

關於娭毑,有太多的回憶需要我去記錄。我雖醞釀此事已久,但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我不能停歇,卻遲遲未能動筆去記錄您的點點滴滴。一想到這我就思緒萬千,心如亂麻,一則是怕不小心漏記了哪一段;二則是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整理。我想,記下的,我將永遠保存,遺忘的,應該是您帶走了,因為您在那邊也想著我們,也許這是我們之間的默契吧。曾經多少個夜晚,我與您在夢中相見,可夢裏基本上都是您離開我們的場景,而我也從無數個淚流滿面的夢中哭醒。一直想問一聲“娭毑,您還好嗎?我想您了!”,想跟您説謝謝和對不起,感謝您的一路陪伴,一路為我遮風擋雨,讓我快樂的長大;真的愧疚,當我可以照顧您時,卻因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無暇照顧您、陪伴您,不能像您愛我一樣去愛您。現在説什麼都晚了,錯過了就是一輩子,如果您泉下有知,請您原諒我的無奈、心酸和身不由己。

奶奶的生平

奶奶姓黃,名菊華,出生於1934年9月28日,漢族,湖南長沙人。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奶奶從未受過教育,僅會寫自己的名字。奶奶個子不高,濃眉大眼,圓圓臉,滿頭白髮,上身胖、下身瘦,腰不彎、背不駝,大方得體、乾淨整潔,是個愛笑的老太太。胖胖的她,走起路來憨態可掬,拄著拐杖一歪一歪的,很有喜感。當你看著她拄著拐杖向你走來時,你會忍不住的想笑,就在這時,她會一邊摸摸嘴巴,笑呵呵地問到:“我臉上有啥東西?”,一邊掏出口袋的零食給我吃。

奶奶于2021年3月22日辭世,享年87歲,到現在離開我已有2年零284天了(記于2023年12月31日,星期日)。奶奶生於鄉下、長于農村,一輩子都在與土地打交道,出去討過米、打過短工、渡過船,受過很多磨難,但是她從未向困難低過頭,正是這樣的生活,磨練了奶奶不屈的性格與堅韌的個性,“辛苦”是奶奶一生的縮影。

奶奶用她的勤勞質樸、汗水與心血養育了6個子女(4兒2女)。除了養育子女外,帶孫就成了奶奶下半輩子的生活主題,如今已有13個孫輩(10男3女),21個重孫輩(10男11女),他們也都在各自的工作領域內作出了不俗的成績。奶奶堅強的性格、寬厚待人的處世之道、樂觀的生活態度與簡樸的生活作風,成為了她留給我們後輩最大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面對生活不斷進取、面對困難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最後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裏,奶奶是個特健朗的人。從春夏到秋冬,一年四季,她很少有感冒的時候,辦起事情來也特別地利索,加之她覺得自己老了,怕給晚輩們添麻煩,因此在爺爺去世後,奶奶謝絕子女照顧,過起了一個人獨居的生活。奶奶一輩子都不求回報,只懂得付出,她從不向我們提出任何要求,平常回家也不需要我們給她帶任何東西。爺爺走後,奶奶的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身體也隨之垮了,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糖尿病等都悄無聲息地跟著來了,身體大不如從前,步伐不似從前矯健,身手也不再敏捷,但頭腦依然非常清晰,還有一顆不服老的心。

在離世前的最後一年裏,奶奶先後三次被醫生從ICU搶救回來,那時候的我特別害怕,害怕她的離去,害怕家人給我來電話,一直都是戰戰兢兢,生怕聽到不好的消息,但是我又沒時間照顧她。直到最後的幾個月,我知道她將要離開我們了,她沒有任何求生慾望,就想著快點離開我們,不想讓自己成為我們的負擔,那個從前信誓旦旦説要活到100歲的老太太竟然食言了。在2021年3月22日這一天,我接到了驚天噩耗,奶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她的離開,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思念和痛苦。雖然我知道,奶奶的離去遲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還是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人們常説父愛如高山,母愛比海深。但我想説,奶奶對我們的愛雖然是隔輩的,但卻是世界上最溫暖、最無私、最真摯的,因為她把她的整個世界都給了我們。

奶奶的童年陪伴

歲月更替,親情不移,往事歷歷,猶在眼前。我的童年幾乎都是和奶奶一起度過的,從小生活在農村,感受著那份寧靜和愜意,品味著鄉間煙火,傾聽著草木萬物的生長。奶奶既是我的生活管家,又是我的啟蒙老師,更是我童年的貼心“玩伴”。回想當年,難忘親情,她不僅時刻關心著我的身體成長,而且讓我的心靈一直沐浴在陽光裏,讓我度過了一個難忘而又美好的童年。

小時候,奶奶是我的“玩伴”,我是奶奶的“小跟班”。經常跟著她去田間、去地頭,東家串、西家逛,走親戚、看大戲,她去向哪兒,我跟到哪兒,一起吃飯,一起睡覺,就連上廁所也會守在門外喊一喊“奶奶”。她守護著我的童年,照顧我慢慢長大,奶奶時常向別人介紹説:“我是她的‘膏藥’,時時貼著,暖不暖就得看以後了”。

追憶一·奶奶是我的“故事書”

奶奶每天都很忙,洗衣、做飯、喂豬、喂狗、喂雞、喂鴨……,有著幹不完的農活,但是只要等到她閒暇的時候,我總愛依偎在她的懷裏,纏著她給我講故事,她就是我的“故事書”。奶奶雖然沒有文化,但卻能給我講民間傳説、故事、猜謎語、猜數字、抓中指、念童謠……。有《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觀音菩薩》等故事。有一子尖尖,二子團圓,三子撐把傘,四子打把扇,五子艷艷紅,六子紅艷艷,七子生身瘡,八子生身毛,九子雙對雙,十子放毫光的謎語;有1、2、3、4、5、6、7、8、9猜數字遊戲;有五個手指頭並攏進行抽中指的遊戲;有月亮粑粑,肚裏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裏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雜糍粑的童謠……。除了這些之外,奶奶還會給我們講述她的童年往事,放牛、種地、拾柴、做飯樣樣都得做。那時候家裏不是吃紅薯,就是紅薯稀飯,把紅薯削好放進鍋裏,加上一瓢水,再撒上一把大米,直接開始煮,一點兒也不好吃,可不吃就得挨餓,不像現在的你們,有得吃還會挑食。這一件件充滿童真童趣且百聽不厭、百玩不膩的故事和遊戲,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盡歡樂,如今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無比溫暖。同時,也感受到了,奶奶那一輩連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是多麼的艱苦,而現在的我們,過上這樣的幸福生活,還有什麼可挑剔的。

追憶二·菜地是我的“樂園”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園,有的是屋後遮陽蔽日的小竹林,有的是令人樂不思蜀的遊樂場,有的是讓人流連忘返的公園,還有的是充滿筆墨幽香的書房……可謂千姿百態,各不相同,每一處都充滿了成長的歡聲笑語。而我的樂園則有些“土”,那便是奶奶的菜園子。

菜園子裏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蔬菜,這離不開爺爺和奶奶日復一日、一鋤連一鋤的辛勤勞作。每次奶奶去菜地,我都會屁顛屁顛地跟在她的後面,學著當“菜農”。在菜地裏由著我盡情發揮,以至於好多菜都被我“糟蹋”了,沒長熟的也要拿來嘗一嘗,有時候還會要弄一些給自己做“科研”。於是奶奶決定跟我“分家”,分給了我一節菜地,讓我有了自己的土,自己做主的快意,有了終於當上“土豪”的感覺。

從開始的想種糖果、人民幣、自行車等,到被奶奶説:“那是異想天開、不著邊際的想法,因為地應該是種植莊稼和農作物的”。再到想種西瓜、種香瓜、種花生等,又被奶奶説:“種菜選對時間和季節很重要,不屬於當季的菜是很難結出果的”。接下來,奶奶又教給我一大堆的種菜秘訣。一是需要看季節種菜。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夏至不種豆,點豆打不夠;頭伏種蘿蔔二伏芥;三伏裏頭種白菜,時令錯過了,你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二是需要看天氣種菜。天上豆莢雲,不久雨降臨;空中魚鱗天,不雨也瘋癲;黑雲起了煙,雹子在當天;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這些天氣則不宜種菜。三是需要學會當“菜醫生”。何時摘掉老葉,何時補足養分,何時防治病蟲,何時通風排濕保溫。做好三不要:“不要中午澆水、不要大水漫灌、不要忽幹忽濕等訣竅。”這些種菜的寶貴經驗,聽得我一頭霧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只是似懂非懂地點著頭。

我在奶奶的言傳身教下,選好菜秧子開始學種菜了。一邊種,一邊念到:“挖個坑,埋個土,數個12345,自己的土,自己的地,種啥都長人民幣”。一會兒功夫我就種好了,在她面前那幅心高氣傲、坐等豐收的樣子,逗得奶奶笑得合不攏嘴。

小小的菜園子一直供應著一大家子人的吃食。夏天,各類蔬菜水果根本就吃不完,黃瓜一排一排的挂滿整個瓜棚;豆角一縷一縷地長在葉子中間,一摘就是十多斤;辣椒多的時候得用籮筐裝;韭菜就種在豆角旁邊,割了一茬又長一茬。秋天,從地裏收穫的冬瓜、南瓜、紅薯堆滿了半間屋子。冬天,一顆顆碧綠的大白菜就跟一個個翡翠似的;地裏的人參(蘿蔔)比我的小腿肚還粗。

菜地裏最開心、最難忘的事非玩泥巴莫屬了,那個時候的鄉里娃只有在泥土中,才能放飛自我,才能找到無盡的樂趣。由剛開始單純的玩泥巴,捏形狀,倒扣炸碗底,再到承接“水利工程項目”、“給螞蟻建房子”、“魔法城堡”“築鳥巢”等探索了無窮的發明創造和童稚玩趣。時至今日,童年玩泥巴的快樂時光依舊銘刻在我的腦海中,至今難以忘懷。

追憶三·最愛“閨蜜局”

奶奶是我們村上遠近聞名的好客之人,不管男女老少,本村的還是鄰村的,都喜歡時不時來家裏坐坐,總是少不了奶奶的芝麻豆子茶和小零食,即便家裏沒啥吃的,就連黃豆、花生也得炒一盤。熱情好客的奶奶有很多閨蜜,向奶奶、丁奶奶、曹奶奶、高奶奶、肖奶奶等,可惜現在奶奶們也都先後離我們駕鶴西去了。

小時候最愛走的地方就是奶奶的閨蜜們家。閒暇時奶奶們則會組局曬曬太陽、嗑嗑瓜子、話話家常,很愜意地聚在一起。有時候聚會則是為了某個共同的目的,比如説理髮,為了省下那幾塊錢,奶奶們從不去理髮店剪髮,都是相互給對方剪髮。理髮不需要太多的工具,一把木作的梳子、一把鋒利的剪刀和一件破舊的外套即可,高奶奶是理髮高手,手藝好的她剪出來的髮型也都是分毫不差的“及耳”短髮。每次理完發後,奶奶也會臭美一下,帶上自己的染髮膏,把自己的白髮染一染,然後給頭髮上一些油。而一旁的我則是端詳著她們整個理髮的過程,嘴裏津津有味地吃個不停。

不管是去哪位奶奶家,每一次我都不會空著嘴,奶奶們都會熱情的拿出自己收藏的小零食給我,即便是家裏沒有,也會想方設法的弄點兒給我吃,滿足我好吃的嘴癮。每次活動結束回來的路上,奶奶還會從口袋裏掏出一些零食給我,那是她自己省下的。我愛跟著奶奶走,奶奶也願意帶著我,這就是所謂的隔輩親吧。

追憶四·奶奶的“火頭軍”

那個時候沒有手錶,不知道時間,看到人家的煙囪冒煙了,也就會想到自家該做飯了。奶奶在家當了一輩子的“煮婦”,即便是簡單的食材,但凡經她那雙巧手烹飪,便成一桌美味佳肴,她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我心目中的“大廚”。每到做飯時,我就會守在柴火灶旁,看著奶奶煮飯、炒菜,坐在灶門前添柴燒火,給她打下手。燒火是件麻煩又講究技術的活兒,點火、添柴、撥弄、吹氣、疏通樣樣有學問。記得第一次用火柴,就把自己的手燒了一個泡,疼得哇哇叫。奶奶看到後心疼不已,説所有第一次燒火的人都會這樣,過了這次就不會了,好像那次之後的確再也沒有被燒傷過,為什麼會這樣,至今也沒弄明白。

燒火訣竅

小柴火燒出大道理。為了證明我是燒火小能手,火點著後,就不停的往裏面堆柴火,以至於灶臺裏的柴火沒有充分燃燒,熏得家裏烏煙瘴氣,奶奶也被熏得夠嗆,我也是眼淚鼻涕一把流。這時她走過來把灶臺裏的柴火全部拿出來,教我怎麼生火,一邊堆柴火,一邊念道:“火要空心,人要虛心。燒火的時候要將柴火堆成錐形,柴火的環境要空氣流通,若不流通的話,柴火是不會充分燃燒的,就像你剛剛一樣熏得滿屋子都是煙,更多的是會使火滅掉,要做到柴火空心,空氣流通,才能使火燒得旺。做人也是一樣的道理,要虛心才能進步,多聽聽別人意見,要多學習,不要像我們一樣,沒上過學,沒知識、沒文化,天天干著面朝黃土背朝天、受苦又受累的活兒。”就在這個時候,火被奶奶生起來了,燒得很旺。我當時並未能懂得其意,只是裝作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點了點頭,以崇拜的眼神看著她,覺得她真的是太厲害了,太了不起了,雖沒上過學,卻好像又啥都會。現在每每回想起來,總讓我心生感動,難以忘卻。

火頭軍的優勢

“火頭軍”的優勢在於每一鍋食物被煮熟後,奶奶總會先夾一筷子讓我嘗嘗味兒,問問我的意見。其實,一直盯著鍋裏的我,早就垂涎欲滴,嘗完後,我會立馬豎起大拇指給奶奶點個讚,至今那入口醇香的味道讓我難以忘懷。

燒火還附帶有更多有意思的活兒,比如煨紅薯、煨雞蛋、煨豬肝。拿幾個紅薯放到灶膛裏,等飄出飯香的時候,紅薯還在接受著火的熏烤,醞釀美味。等紅薯出灶的時候,滿滿一層灰,奶奶會拿出來拍打幾下,用幹毛巾把灰擦乾凈,掰開後香氣撲鼻,放嘴裏滿口生香,回味無窮。煨紅薯都這麼美味,那麼煨雞蛋就更加不在話下了,煨出來的雞蛋爽口彈牙,嚼勁十足。可我每次煨的雞蛋都會爆炸,被我稱之為“炸蛋”。奶奶會告訴我,煨雞蛋也需要掌握訣竅,灶臺裏的溫度過高,雞蛋是冷的,這樣直接把雞蛋丟進去,將會使雞蛋迅速膨脹,從而導致雞蛋炸裂。我們可以拿幾張草紙打濕,然後包裹在雞蛋上,這樣雞蛋就會緩慢均勻受熱,不會出現你説的“炸蛋”現象。煨豬肝主要是取有膽汁的那一部分,煨出來鮮香味美,雖不常吃,卻是印象深刻,做法記憶不深了。奶奶教我的煨雞蛋、煨紅薯的方法,我沿用至今。

最熱鬧的搶食

除了農曆新年,家裏最熱鬧的時候應屬秋季了,秋季瓜果蔬菜都豐收了,我們家一年一度的“南瓜餅節”便開始了,每逢這個時候,灶屋被大大小小的人兒圍得水泄不通。蒸南瓜、和糯米粉、放麵粉、加糖、摻水、搓成圓形、滾芝麻、按扁,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製作,每一步都有講究,否則會不成形。説到這兒,最重要的還是少不了我這個“火頭軍”,奶奶一般會把這個神聖的任務交給我,煎南瓜餅控制好火候最為重要,火小了煎不熟,火大了會燒黑,待餅在鍋裏煎至兩面金黃,稍微有些鼓起來時,南瓜餅便可以出鍋了。而就在這時,弟弟妹妹們會目不斜視、虎視眈眈的盯著鍋裏,等奶奶盛出來後,蜂擁而上、一搶而空,狼吞虎咽地往嘴裏塞。奶奶看到這場景,則是哭笑不得,有時候氣得也會罵句“餓癆神”,其實氣的不是搶走了食物,而是覺得這種行為就不對,但是沒辦法,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因為大家都覺得搶的才好吃。每次都要等我們管飽後,才輪得到大人們,吃南瓜餅最厲害的還屬叔叔,一人有兩大菜碗的海量。回想當時,眼中景,碗中餐,身邊人,最美也就莫過於此吧,而如今再也回不去那溫暖而又親切的一幕一幕了。

爛巴飯

與兒孫們團聚,共用天倫之樂,想必是老人們最喜歡的畫面。所以當一個家庭裏面降生了一個個小生命的時候,除了父母之外,最開心的應該就是家裏的老人了。老人們對孫輩的愛不言而喻,就連父母也感嘆到自己反不像親生的了。我們家亦是如此,小時候經常繞著奶奶嘰嘰喳喳不停,等我上初中、高中後,去奶奶家的次數就越來越少了。而奶奶想我的時候,就會等到週末,讓爺爺去家裏喊我過來吃飯,這時奶奶則會準備好我喜歡吃的飯菜等著,吃完飯後我們會聊一會兒,有時還需要我點評一下今天的飯菜味道如何。記得有一次,我説飯不好吃,煮得太爛了,吃起來又燙又粘。從此以後奶奶便記下了,只要是我來吃飯,她都會把飯煮得硬一點。後來才知到,老人家因為消化功能不好,需要吃軟爛的食物,吃得太硬了會導致消化不良。因為我的一句話,他們就得默默地為我改變,提供著無私的愛,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

追憶五·奶奶的一雙巧手

人的一生當中有三件事是最為重要的,那就是“吃、穿、住”。奶奶不僅會做各種各樣的美食,而且還會各式各樣的針線活。奶奶的手很巧,縫補是她的絕活,有時候我也會在邊上有模有樣的學著,奶奶則會拿著邊角布料給我,讓我自己縫縫補補,閒下來玩這個也會挺嗨,不過就是免不了被針扎。

做布鞋

那時候,家裏條件不好,雖不至於買不上鞋,但是奶奶的原則是能省則省,孫兒們基本上都穿過奶奶納的“千層底”布鞋。看著奶奶一針一線的納鞋,我才體會到一雙鞋的來之不易。做鞋首先要納鞋底,選一個好的天氣,奶奶先把平時攢下來的碎布找出來,將選好的布片一層一層用漿糊粘貼在一塊平平的木板上,大概有四五層的樣子,然後放到太陽底下曬乾,曬乾後揭下來,奶奶説這是“打袼褙”。將又厚又硬的袼褙按穿鞋人腳碼的大小,剪成鞋底的形狀,再用新的白布包住邊沿就可以納鞋底了。

納鞋底要用大號的錐子,厚實的鞋底必須要用錐子才能穿透,錐子尖有一個針眼,錐子穿透鞋底後,將繩子穿過錐眼,再將錐子拖回,上下扣牢,勒緊鞋底,這樣沿邊來回操作。納鞋底的針法也有講究,先在邊上沿鞋底的輪廓納上兩圈,中間則一行一行錯落開針腳,前腳掌和腳後跟部要納得密一些,足弓部稀一些,這樣的鞋底才結實耐穿。納鞋底時,奶奶常將針頭在頭髮上蹭一蹭,然後用右手帶上頂針的中指將針低上去,這樣來來回回操作。我問奶奶為什麼要在頭髮上蹭,奶奶説這樣會讓針尖變的更鋒利,納鞋底更省勁。

納完鞋底,將鞋底捶平,便開始了上鞋幫。鞋幫和鞋底縫合在一起是一項很費勁的活兒,要先用錐子穿透鞋幫和底的邊沿,再用大號針把線穿透過去,拉緊係牢。上完後,用楦頭定型,這樣的鞋穿起來才平正、舒適。就這樣一雙鞋子便做好了,穿上後惹的小夥伴們羨慕不已,路過的男女老少也會左瞧瞧、右看看,感覺我就是一個“鞋模”。

做衣裳

納完鞋後,奶奶便開始了做衣裳。記得那時候,奶奶有一塊極好的燈芯呢布料,能幹啥呢?思來想去,於是決定給我做一件上衣。做好決定後,奶奶便開始了自己的設計、布料的裁剪、服裝的縫製以及熨燙、壓褶。一個星期後,新衣服做好了,我試穿後,對它一百個滿意。可是奶奶搖搖頭,總覺得哪還是有點兒問題,不夠時髦、洋氣?總是覺得哪怪怪的,於是又拿去裁縫店修繕。幾經週折後,奶奶覺得最合適的新衣服,終於穿到我身上。每當我穿上這件衣服,心裏總是充滿了感激和自信,覺得它不僅是我最好的衣服,更是奶奶的愛和勞動成果,我倍加珍惜。

繡荷包

奶奶的錢之前都是用手絹包裹著的,自從奶奶學會了繡錢包後,都是自己用純棉布料,一針一線親手縫製出來的,做工精細、精巧、精緻,是我見過最美的錢包,但是奶奶稱它為“荷包”。奶奶繡的錢包款式多樣,折疊暗扣、上翻暗扣、卡扣等各式各樣的,每個錢包上繡的圖案也不一,簡直就是精美絕倫。當奶奶繡好後,我拿著錢包仔細端詳著,小小的錢包拿到手裏,愛不釋手。這時,奶奶便看出了我那渴望的小眼神,問我喜歡嗎?喜歡的話,她也給我繡一個,把我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真是知我莫若她,一眼便懂我的小心思。

奶奶選好布料,拿出針線盒,開始給我繡錢包了,不到半天的功夫,我的錢包就繡好了,是折疊暗扣的,上面還繡了一個“李”字。我終於有錢包了,開心得跳了起來,可是開心不過三秒,又犯愁了,因為沒有錢,錢包好像很傷心,這時奶奶又從她的錢包裏面掏出了五毛錢給我,讓我存起來。可是存哪呢?思來想去還是存在奶奶的“百寶箱”比較妥當,於是就把管錢的這個重任交給了奶奶。我會時不時的問問奶奶錢怎麼樣了,錢還好嗎,要是錢能生崽就好了,一天得問八百回,日復一日,周復一週的,把奶奶問煩了,最終她決定“辭職”不幹了,不再擔任我的財務“大總管”,以至於後面的錢包存錢的事我已經淡忘了。

漿被子

小時候很納悶的一件事就是用米湯漿被子,為什麼被子要粘米漿?粘了後是不是就能吃了?無數個問號在我頭上轉圈圈,百思不得其解。後面奶奶告訴了我漿被子的好處,用米湯漿洗過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臟,而且睡得很舒服。

首先,漿被子得選一個上好的晴天,在煮飯的時候,多摻入一些水,大火煮開,待清水慢慢變成濃濃的米湯,香氣四溢時,將米飯撈出,放在竹筐裏,米湯慢慢滲出,剩下的米湯則用臉盆裝好。煮米湯是一項技術活,是因為米湯的濃度至關重要。米湯太濃,被單曬乾後質地太硬,蓋著割皮膚;米湯太清,被單曬乾後質地太軟,蓋著保暖性太差。

其次,是將需要粘米湯的被面拿出來,到準備好的米湯中打個滾兒,全部裹上米湯後開始揉搓,搓完後,我的用處來了,需要我配合奶奶扯被面,我力氣小,抓好就行了,奶奶則用力扯,將被面扯平整後,就開始挂到事先準備好的竹桿上晾曬,遇上好天氣和棉絮一起曬上個大半天就好了,這樣曬出來的被子,保暖透氣,米香彌久不散。

最後,在太陽下山前將被面、棉絮、被裏收回來,開始準備縫製,這時我將會拿起來聞一聞,感覺那就是奶奶的味道。縫製時會先將被面鋪好,再將棉絮放到被面上,然後將被裏舖在棉絮上,被裏要向上翻,把被面的四週都包進去的,就這樣三層夾心,然後拿出針線開始縫合,這時開始了我穿針引線的絕活,一會兒工夫,一床被子就縫製好了。晚上,我們睡在漿好的被子裏,聞著米湯和陽光混合的味道,有種説不出的愜意。這些都承載著兒時滿滿的回憶,永遠像陽光一樣的溫暖著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讓我更懂得格外珍貴。

做零食

奶奶變著法兒的給我做零食。以前想要吃個零食還真的難,但是我很幸運,有一位會做小零食的奶奶。記得小時候吃過最多的就是炒米,一輩子都不會忘掉的味道。炒米不當是自家吃,還要留著待客。炒米的做法:將大米浸泡一天,撈出放到鍋裏,用大火進行蒸煮,煮熟後,將米飯用冷水清洗成一粒粒的狀態,攤開在洗乾淨的布上進行晾曬,待曬乾後就可以進行收儲。等到要吃的時候再拿出來,把曬乾的炒米倒入鍋中進行翻炒至微黃,加工好的炒米,色黃而不焦,米堅而不硬,這時將炒好的米乘至碗裏,撒上白糖,加入炒熟的豆子一起拌勻,這樣一道非常美味而又好吃的小零食就做成了。炒米含水量低,耐貯存,不易霉壞變質,等到客人來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招待。

做湘菜

奶奶十分能幹,拿手絕活也很多,菜只要是拿到奶奶手上,就沒有一丁點兒浪費的,不管是蔬菜還是葷菜,她都能變法兒似的給你做成美味。遇到豐收時,蔬菜多得吃不完,這個時候,奶奶就會擇一個好天氣,挑一個好壇子,選一把好蔬菜,把他們做成壇子菜、幹菜、小菜。如白菜和雪裏紅等可以做成梅幹菜、鹽菜、泡菜;蘿蔔做成蘿蔔條、泡蘿蔔、醬蘿蔔;辣椒做成鹽辣椒、酸辣椒、剁辣椒、幹辣椒;豆角可以做成幹豆角、酸豆角、腌豆角;茄子做成茄子幹、腌茄子、熏茄子等,可以做的蔬菜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葷菜也不例外,將新鮮的肉製品腌製成臘肉、臘魚、臘雞、臘鴨、臘豬腸等,做好後挂到灶膛上享受煙與火的熏烤,一日三餐,充分讓肉質與空氣接觸,一段日子過後,灶膛上的肉被熏烤得滴油,在煙火裏暗傳出肉香,美味的臘菜便成功了,讓人垂涎欲滴,就連家裏的貓兒也嗅到了,在沒人的時候時常關注。有些看著不顯眼的或者是你不怎麼愛吃的菜,但是在奶奶的手裏打個轉兒,它就成了美食,做好的幹菜和臘菜可以保存很久,這樣一年下來都有好菜吃。隨著奶奶的離去,加之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這些活兒在我們家也就失傳了。

曬筍幹

時光匆匆流逝,奶奶已經離開我兩年多了。一天,無意間在冰箱裏翻出了一些筍幹,我知道那是奶奶為我曬的,也是她最後一次為我曬菜幹,以後再也吃不到了,我想這包筍幹將會永遠保存下去吧。自從上班後,回家的時間就少了,筍是有季節的,錯過了就得等來年。奶奶知道我喜歡吃筍,於是會在每年的春天,等竹林裏的小筍長出來後,會拔一些進行蒸煮,曬成筍幹,留著等我回去吃,或者等爸媽來看我的時候帶過來。

筍是大自然饋贈的美味,營養豐富,但是它的保鮮期非常的短,處理不好就很容易壞,一般情況下奶奶會將它曬成筍幹,這樣有利於保存。做筍幹得看天氣,因春天雨水較多,要想曬成色澤黃亮的筍幹,就得把握好天氣,如果遇到了雨水天氣,曬出來的筍將會是黑色的,味道也會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會直接黑腐掉。奶奶做的一般都不會,即便是遇上了變天,她將會拿到灶膛上進行烘烤,確保筍幹的鮮香味美,不易變壞。曬好的筍幹可以炒臘肉、燜肉、煨湯、乾癟等做法,無論怎麼做都是一道美味的菜肴。這些都是奶奶口傳心授于我的,至今還銘記於心,感恩於懷。春筍錯過了,可以再等來年,奶奶錯過了,這輩子將再也無法相見。

追憶六·奶奶的“百寶箱”

奶奶的房間裏我最熟悉的就是“古董床”和“百寶箱”了。小時候經常跟奶奶睡一起,對於“古董床”的雕刻我是銘記於心,床板上雕刻了140隻鳥,16對獅子繡球,還有豐富的戲曲人物畫面,床前則有一踏板,踏板左右兩邊各擺一個收納臺。奶奶説這是她的嫁粧,還是她媽媽的媽媽送給她的,奶奶走後,床被閒置在閣樓上無人問津。其實我想説的重點還是“百寶箱”。

“百寶箱”就是一個雙門櫃,純銅打造的鎖心,鑰匙也是純銅的,長長的手柄前方是一個山字型,一般人不會開這個鎖,印象中奶奶告訴過我好幾回,但我還是不會開。這也是奶奶的嫁粧,估計那時候爺爺家境比較貧寒,説得出名字的物件基本上都是奶奶帶過來的。

小時候因家裏窮,沒啥好零食,就等逢年過節親戚朋友們帶著禮物來看奶奶,但是送來的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轍,補腦汁、罐頭、點心等禮品。收到後,奶奶則會收藏在“百寶箱”,也會拿出一部分送人,但奶奶卻捨不得吃,剩下的也就成了我時常惦記的對象,每當我的饞嘴病犯了後,奶奶總會及時從櫃子裏掏出一瓶罐頭或者拿出一塊點心為我解饞。一些不耐收藏的零食將會收到裝有石灰的小鐵桶內,如餅乾、紅薯乾等,這樣是為了保持乾燥和防蟲。記得有幾次奶奶不在家,而我嘴癮又犯了,於是就拿起鎖,嘗試著打開櫃子,可最終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那時候,可能是因為沒有別的零食,總感覺罐頭和點心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而吃著奶奶為我收藏的零食,也便成了我童年裏最幸福的事了。

漸漸地我長大了,也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次放假回家以後,什麼也不做,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一趟奶奶,得先看望她以後,我整個人才會心安。不管何時去奶奶家,她依舊會為我打開她的“百寶箱”,拿出她為我們存了很久的零食給我分享,還會跟我説,吃這個,這個好吃,那個味道一般,一會兒工夫,將把她所有的零食全部拿了出來。可這時候的我對她的零食已經不那麼感興趣了,但為了顧忌她的感受,我還會像以前一樣,去挑選心愛的零食嘗一嘗,在挑選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已是過期的食品。由於奶奶不識字,平常又捨不得吃,而且總是要把好吃的都留著,等我們回來一起吃,所以導致很多零食都過期了,看到這我莫明地有些心酸。

追憶七·奶奶是花鼓戲的“迷妹”

花鼓戲是湖南傳統戲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也是爺爺奶奶生前的最愛。小時候經常跟著爺爺、奶奶,一起趕廟會,這時需要路過姑爺爺、奶奶家,然後邀上他們一起結伴同行。每年廟會正值七月,烈日當頭,驕陽似火,使人感到昏昏沉沉的,就是這樣的天氣也阻擋不了戲迷們看戲的熱情,而我就是一混的,可這一看就是連著半個月。為此,奶奶可以拋下手中一切重要的農活,開始沉浸戲曲當中,無法自拔。依稀記得,爺爺向我科普過:“花鼓戲源自於民歌,後來逐漸發展為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後來又分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益陽花鼓戲等六大流派。”但對於我來説,非常乏味,看不懂,也聽不懂,最好的就是吃冰棒、吃西瓜。聽完一天的戲曲後,他們在回家的路上還會討論總結一番,今天演的怎麼樣,明天會演哪些戲曲,最愛看其中哪一部……。年年如此,奶奶就這樣樂此不疲,百聽不厭,這或許是鄉音鄉韻、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從此,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花鼓戲,曉得的經典戲曲有《劉海砍樵》《補鍋》《打銅鑼》《沙家浜》《討學錢》《三里灣》《打鳥》等。從小耳濡目染的花鼓戲的我,蹲在他們的旁邊聽戲,也會跟著隨意哼唱個一兩句。

追憶八·奶奶的寶貝是“它”

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家裏買了臺黑白電視機,當時覺得它是多麼的神奇,裏面可以播放黑貓警長和孫悟空。那時候,我總以為演員都藏在電視機裏面,所以時不時到電視機後面瞧一瞧,看一看,還想拿螺絲刀打開電視,把裏面的孫悟空、黑貓警長取出來看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進去的,可惜奶奶看的緊,沒讓我“得手”。後來,奶奶還特意給它縫製了一件花外套,如獲珍寶般的守護著。

奶奶喜歡看電視,超級喜歡看電視,她就是一個電視迷。一天二十四小時,奶奶至少有8個小時在電視旁度過,連掃地、洗碗、收拾桌子、做飯的時候,她都把電視機聲音開得很大,即使看不到電視畫面,也要聽聽電視的聲音,而且聽得津津有味,真可算得上是個十足的電視迷了!這也是奶奶在家唯一的愛好了,什麼節目都好,一點都不挑剔,只要一有空,奶奶保準坐在電視機前。遇上農忙時節,奶奶也不會錯過,拿著豆子,邀上我們幾個小跟班,一邊看電視,一邊撥豆子,白天這樣,晚上亦是如此。乘著廣告時間奶奶則會泡上一大罐芝麻豆子茶,再炒上一碟豆子和我們一起品茶,吃豆子,看電視,撥豆子,這就是童年我的幸福時光。

追憶九·“黑暗”是我們狂歡的世界

“冬冷在三九,夏熱在三伏”。仲夏,烈日炎炎,驕陽似火,已經達到了整個夏天的高峰期,稍作運動便滿身大汗淋漓,汗流浹背,所以白天我們蟄伏在屋裏不敢出門,只有等到晚上,才敢出來狂歡。每到下午我就會早早的催促奶奶把晚飯做好,因為迫不及待的要跟我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

每當晚飯過後,我們都會把用竹子做的涼床搬至家後面的河提上乘涼。躺在涼床上,奶奶拿著蒲扇扇著風,一邊驅趕著蚊子,一邊給我念著童謠,而我呢,一邊聽著童謠,一邊數著天上的星星。天空中,有無數顆小星星眨著眼睛,它們一動不動地嵌在夜空裏,那麼悠遠,那麼潔凈,就像是藏在神秘世界裏的美好未來和希望。在星星的旁邊,一輪皎潔的月兒挂在天空上,這輪皓月像銀盤一般高懸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中,月光靜靜地傾瀉下來,映照在彎彎的小河中央,微風吹來,水面泛起一絲絲漣漪。就在這會兒,沿河邊迎來了一群舞蹈小精靈,忽閃忽閃的飛舞著,它們時而跳躍、時而翻騰、時而旋轉著劃過夜空,猶如芭蕾舞者一般優雅,演繹著一齣動人的舞蹈。又如同一場舞臺劇,從天上灑下的點點繁星,在夜空中輕盈曼妙地飛舞著,有一種令人陶醉的美感,演繹得無比絕倫。這時被趕來的夥伴們打破了寧靜,我已無暇繼續觀演,跟著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去了。

一會兒工夫,整個河堤圍滿了大大小小的乘涼人,我的小夥伴也由開始的三五個,到了十多個。我們沿著河堤聽著蛙聲,蟲鳴,抓著螢火蟲,笑著、唱著、嬉戲著、追逐著,玩得不亦樂乎,有遇到爺爺奶奶們講故事的時候,我們便駐足下來聆聽。

尾聲·女兒心中的胖姥姥

“胖姥姥”是我家孩子對我奶奶的稱呼。他們都非常尊敬她,覺得她是了不起的人,沒有她不會的事,可能是平常跟他們聊我童年的往事較多,所以他們耳濡目染了,只要遇到我做的某一件事,讓他們有耳目一新的時候,他們就會問到:“爸爸,這是不是胖姥姥教你的?胖姥姥太棒了吧,啥都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讓我和孩子的童年生活有著巨大的差異,他們出於新鮮好奇,總喜歡打聽我童年往事,高興的、傷心的,他們都很感興趣,有些事百聽不厭、反覆詢問。

常常和孩子聊聊這些往事,好像我們跟孩子都會有一種奇妙的感受。在物質極為豐富的今天,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都是常常焦慮,永遠覺得無法滿足,好像真正的快樂距離我們很遠。但説起小時候的那些事兒,忽然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快樂原本是很簡單很樸素的事,只是我們常常捨近求遠罷了。

為了讓我8歲的女兒更好地感受我的童年往事,我便把《我和我的奶奶》這篇記錄拿給她看。隨後我開始準備晚餐,飯菜上桌後,我喊了女兒三四次,她都沒有反應。當我走進她的房間時,女兒站起來抱著我,喊了一聲爸爸,只見她哭得淚人一樣,我問她怎麼啦?她問我是不是想胖姥姥了?她告訴我她也想胖姥姥了,可是她都記不清胖姥姥的樣子了。我定定地站在原地,兩眼茫然地望著窗外,想念著奶奶那溫暖慈祥的面容,想念著奶奶往昔對我的好,仿佛奶奶就在我的眼前。(李締)

中國網母嬰頻道是中國網的重點頻道,專注于廣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嬰的身心健康,宣傳育嬰行業的最新諮詢和動態,科普權威的孕嬰知識,促進母嬰産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糾察熱線:010-88828222
投稿郵箱:myzg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