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母嬰 > 教育 >

以食為育 讓孩子在生活中感知愛與珍惜

發佈時間:2024-01-12 09:44:28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董穎 責任編輯:孟麗
分享到:

食育,就是學習吃什麼嗎?是,也不是。吃什麼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吃、和什麼人一起吃、用什麼樣的心情對待吃以及飲食習慣中所傳承的文化和習俗都是食育所包含的。通過食物學會感受自然、生命及文化,達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珍愛生命的目標,才是食育的真正意義。

吃,是人類一齣生便具有的本能,嬰兒出生後,新生兒病例上最早備註的兩項能力便是可以自主呼吸與吮吸。正因為如呼吸一樣自然,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忽視了食育。

“愛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貴吃什麼”似乎成為一種廣泛的認知,以至於出現一個怪現象:看似吃得越來越好了,現代人的身體素質卻越來越不如父輩。當身邊“三高”、慢性病患者逐漸增多,且群體日益年輕化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食育是項至關重要的課題。

飲食健康關係一個民族

很多人覺得,吃飯還用學習嗎?是的,吃飯真的需要學習!

如果按平均壽命80歲計算,人一生要吃掉87600頓飯,總重量是幾十噸。怎麼吃,吃什麼,會決定我們健康的方方面面,而人的健康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健康飲食須從娃娃抓起。

一位16歲的高中生患上糖尿病,空腹血糖值是正常上限值的3倍多,原來他一直拿飲料當水喝,早上咖啡、下午奶茶、晚上可樂,連續三年不怎麼喝白水。醫院裏類似情況屢見不鮮。

吃飯喝水本是再簡單不過的生活日常,竟能引發如此嚴重的後果。事實上,隨著高糖高鹽飲食習慣的養成,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這些原本在成年人中發生的慢病已在兒童青少年群體蔓延,我國兒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斷攀升。《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21)》顯示,2010—2019年我國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率上升了8.7個百分點,從2010年的15.5%,上升至2019年的24.2%。如果不加以干預,至2030年,我國0~7歲肥胖兒童數將增至664萬;7歲及以上學齡兒童超重和肥胖人數將增至4948萬。

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一個健康公式錶明:健康(100%)=遺傳(15%)+環境(17%)+醫療(8%)+生活方式(60%)。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很多家長並沒有真正把吃飯當回事,也沒有意識到吃飯是需要教育的,家長喜歡吃重油重鹽的食物,喜歡點外賣,孩子跟著吃。過多的油、鹽、糖、調味品進入身體,都會變成身體的負擔。

新發佈的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報告顯示,我國學齡人群的蔬菜、水果、水産品、奶類、豆類攝入不足,只有推薦攝入量的一半,而畜禽肉類攝入過多。6~17歲兒童青少年攝入的油和鹽超過推薦標準的50.4%和67.8%。這些數字表明食育的普及和推廣事關重要。

食育不僅關乎孩子的健康,家庭的希望,更關乎民族的未來。2005年日本頒布的《食育基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飲食教育的法律。《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也明確提出,要加強食育教育,引導科學均衡飲食,吃動平衡。食育已被上升到國家戰略,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工程。

生活中處處有食育

食育的首要目標是通過愉快、簡單的飲食實踐,引導孩子形成對食物健康美味的牢固記憶,把良好的飲食習慣自覺地體現在日常生活當中,並養成終身的健康飲食習慣。

孩子常見的飲食問題,反映出家長教養中的各類問題。比如強迫餵養,即強制要求孩子吃掉一定量的食物或某一種食物,孩子可能因為被強迫的不愉快經歷,對某種食物留下陰影並産生抵觸;還有食物安慰、獎勵、威脅,“不哭了,給零食吃”“再鬧就一個星期不許吃冰激淩”;或是放任餵養,不規定就餐時間、不限制零食,想什麼時候吃、想吃什麼都行……這些都會讓孩子在飲食方面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長大後,一個人每天吃不吃早餐、認真吃飯還是隨便對付一口、適量準備食物還是隨意浪費等,都是家庭影響造成的。

很多家長覺得食育無從下手。對此,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會長王旭峰表示,生活中處處有食育。“我們在河南省信陽市推廣10年,食育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當地的學校、幼兒園和家庭,都有了食育觀念和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他看來,家長是培養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良好的膳食行為和習慣,最好的食育是父母以身作則。比如,改掉不吃早飯的習慣,一日三餐準時準點;不要只吃精細糧食,多吃五穀雜糧;少買飲料,多喝白水;制定餐桌規矩,吃飯時不看電視、聽故事等。很多孩子一天中有兩頓飯是在家吃的,父母的營養觀念,家庭的飲食習慣,都會直接影響孩子。

學校是食育的主戰場。信陽市的食育課上,老師採用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們對食物有新的認識。為了讓孩子們切實感到零食的高含油量,老師點燃薯片,一片竟能滴出7滴油,令在場學生大吃一驚。一瓶飲料前擺著七八塊白花花的方糖,這就是該飲料的含糖量。這種直觀感受下,孩子們對飲料、零食和油炸零食的興趣度大大降低。

一些學校專門開闢了菜地,把種菜變成課程。孩子們體驗了播種、澆水、觀察記錄、收穫等全過程後,真的發生了變化:不愛吃蔬菜的孩子對綠葉菜有了情感,不再抵觸盤子裏的綠色;吃著自己種的胡蘿蔔不再皺眉頭,反而覺得甜滋滋的。

食堂裏,用餐前集體朗誦感恩詩,餐中做到食不語,堅持光碟,杜絕浪費。剛開始,學生們很不習慣,需要值班老師不斷地提醒,如今他們已經很習慣了。一餐下來,除了一些菜湯外,基本沒有其他餐廚垃圾。

十年來,在空軍招飛考試中,信陽學生體檢合格率穩居全國前列,先後向空軍院校輸送了近300名優秀飛行員,連續11年位居全國地級市招飛第一名。

“培養孩子,讓他們成為身心健康的人,喚起孩子與生俱來的愛、智慧和美好,食育是一個特別好的載體,讓孩子認知生命、了解自然、懂得感恩、學會分享。”王旭峰説,“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可以從四個維度開展食育,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弘揚優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同時我們發現,食育可以充分培養孩子五個方面的能力,即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獨立處事的能力、感恩的能力、愛的能力。”

“家的味道”會支撐孩子走得更遠

每到端午節,關於甜粽子還是肉粽子更好吃的爭論體現了南北方飲食文化上的差異,骨子裏對飲食的選擇和依戀體現的是一種文化植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大年三十吃餃子,正月初一吃年糕,端午節吃粽子,或為了美好寓意,或為了紀念,食物是傳統文化和民族風俗傳承的完美載體。為孩子們提供鄉土食物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非物質文化傳承,從中華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入手,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傳承民族文化,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心。

食育還是家長與孩子情感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基本活動。每個人腦海中關於家的印記都離不開溫暖燈光下那一方餐桌,家人圍坐一起吃著簡單的飯菜,説著稀鬆平常的話,是每個人心中最溫暖的畫面。很多時候人間至味就是“家的味道”,就像你問一個北京人哪兒的炸醬面最好吃,多半會回答“我媽做的”。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看似與問題無關的因素往往能印證一個家庭的涵養功能是否健康,因為孩子很容易被家長的生活習慣或家庭環境所影響。就拿一日三餐來説,一家老小在餐桌前相互謙讓、彼此關心,看似平淡無奇,卻在無形中發揮著隱性功效。瀰漫著飯菜香的閒聊,會對孩子價值取向的形成産生深遠影響,家長對身邊人、事、物的看法和見解都折射出家庭的價值觀,對旁邊埋頭吃飯的孩子産生熏陶。

專家建議,吃飯時多聊充滿正能量的話題,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比如培養感恩意識,可以和孩子聊聊正在吃的食物,既是大自然的饋贈,又是很多人勞動與協作的結果;可以帶著孩子細嚼慢咽,談論食物本身的味道、顏色、營養,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興趣;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他們會更喜歡自己做的食物,也會加深對父母辛苦勞動的理解。培養孩子對食物的熱愛與感恩之情,有利於塑造孩子內心富足的人格,讓他們成為熱愛生活的人。

父母如何看待一日三餐的意義,會為孩子今後的生活品質留下深深的烙印,餐桌的溫度,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不管孩子今後走多遠,經歷怎樣的人生,能支撐他走下去的力量,一定來自“家的味道”。很多時候,食物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生活的力量,就像蘇東坡,一生被貶三次,但他能從美食中找到生活的樂趣。有人説,如果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熱愛生命,那就是食育。(董穎)

中國網母嬰頻道是中國網的重點頻道,專注于廣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嬰的身心健康,宣傳育嬰行業的最新諮詢和動態,科普權威的孕嬰知識,促進母嬰産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糾察熱線:010-88828222
投稿郵箱:myzg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