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和丈夫的收入一個月加起來有6000多元,以前在老家想都不敢想。”説起搬遷後的變化,家住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江口壩社區的新市民張仕英錶示,家庭收入的大幅提高是最直觀的感受。
5年前,張仕英從老家甕安縣嵐關鄉章閣村易地扶貧搬遷到甕安縣城城郊的江口壩社區,先在社區警務室工作、被選為單元樓棟長,後來又在“黔靈女家政小屋”負責社區家政服務培訓。樸實、熱心的張仕英為從事家政工作的婦女姐妹服務,更為社區和諧發展貢獻著力量。
江口壩社區成立於2018年,是當地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有來自全縣11個鄉鎮的790戶3568名搬遷群眾。為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這些年來,社區依託黔南州扶貧局、黔南州婦聯、甕安縣人社部門等持續組織開展創業就業技能培訓。
在州、縣婦聯的大力支援下,由縣黔靈女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與江口壩社區聯合創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家政服務中心——江口壩社區“黔靈女家政小屋”于2020年11月“應運而生”。
負責人楊吉芬介紹,“黔靈女家政小屋”充分發揮品牌優勢,積極融合公司技能培訓基地、優質師資力量等資源,組織社區群眾特別是婦女參加育嬰、養老、室內外清潔整理等專項培訓,著力培育家政服務人才。
“去年我們共組織開展傢具保潔、母嬰護理、養老服務等培訓6期,培訓230人,帶動就業180人,就業人員月收入3000元左右。”楊吉芬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為充分調動廣大婦女在家政行業立足及發展的積極性,家政小屋在勞務派遣和分紅模式上下足功夫,採取“編內”固定用工+臨時用工相結合的模式,對每單勞務收入僅抽取10%作為家政小屋日常運轉及職工保險購買等支出,“將小屋的盈利與個人的收入有效捆綁,也給‘編內’職工的養老及臨時工的人身安全補上一顆定心丸。”
在甕安縣,分佈在各大街道社區的“黔靈女家政小屋”共有8個,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黔南州婦聯乘勢而上,利用甕安縣的黔靈女家政小屋女性領辦企業、參與服務的優秀資源,擴大“聯”的範圍,增強“聯”字時效,在家政小屋的“黔靈女”中廣泛培育婦聯執委。同時,結合“黔靈女”(執委)面對面服務家庭、服務婦女兒童的優勢,及時了解和發現婦女群眾的需求和困難,幫助反映訴求和向上報告線索,切實讓廣大婦女群眾感受到“娘家人”就在身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