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近年來“圈粉”不少年輕人,它對健康的影響廣受關注。記者2日從東南大學獲悉,該校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婷團隊研究發現,長期接觸電子煙會對中樞神經産生不良影響。團隊將模式生物秀麗隱桿線蟲(以下簡稱“線蟲”)置於電子煙的暴露環境中72小時後,監測到線蟲一系列生長髮育指標和神經行為參數發生了變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環境》。
論文唯一通訊作者張婷告訴記者,統計顯示,全世界每年有800多萬人死於煙草使用,且青春期吸煙會加速整個生命過程中慢性病的發展。系統評價電子煙的暴露風險對於指導公眾正確認識電子煙並助力煙草管控具有重大公共衛生意義。
煙液成分是影響電子煙暴露風險的根本原因。“我們通過分析市面上最流行的電子煙發現,電子煙煙液主要由丙二醇、丙三醇、尼古丁和苯甲酸組成。”張婷説,線蟲可以表達60%—80%編碼人蛋白的基因,與人基因有83%的同源性。隨後,團隊將線蟲放在電子煙煙液中72小時,觀察其變化。結果發現線蟲出現了生長髮育異常、一般運動行為障礙、高級學習記憶能力降低和神經元損傷。
“例如線蟲的體長、體寬出現異常,運動軌跡雜亂和運動速率波動異常。在實驗中,我們使用有熒游標記的線蟲觀察煙液對神經元的影響,發現線蟲與煙液接觸後出現了神經元斷裂或缺失,這意味著線蟲出現神經元受損。”張婷告訴記者。
研究團隊發現,在將線蟲進行戒斷處理後,也就是將它們從煙液中取出後,線蟲的運動參數更加異常,這主要表現在運動軌跡更加雜亂、正反向速率波動更加異常。不含尼古丁的煙液處理組的線蟲,神經損傷稍有減輕。
研究團隊還探討了電子煙致神經毒性的不同機制。“我們根據物質構成推測,由於電子煙成分主要是含有大量含氧官能團的有機物,因此其富氧基團會導致線蟲體內的氧化系統和抗氧化系統功能失衡,讓線蟲發生氧化應激,導致線粒體功能障礙,引發神經功能損傷和學習記憶能力降低。”張婷説。
張婷認為,由於青春期神經發育迎來第二次高峰,電子煙使用比例大,青少年更容易成為長期使用電子煙的受害者。該研究為電子煙的神經毒性評價提供了理論參考,為電子煙管控政策的出臺提供了現實依據。(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