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母嬰 > 教育 >

高品質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反卷”的

發佈時間:2024-01-04 13:16:36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何彩琰 責任編輯:孟麗
分享到: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公開的校外學科培訓已消失殆盡,但我們時不時還能在官方報道和自媒體中看到“小黑班補課”“無人機航拍舉報補課”“某區教育局開展專項行動”……補課與反補課,成了“勢不兩立”的兩股力量,暗中較勁。那些想盡辦法把孩子送進“小黑班”的家長,充滿著教育焦慮。而教育焦慮,幾乎是當下家長的普遍精神困境。

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實施以後,家庭教育指導作為普惠的公共服務,在政府層面不斷推進,各級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先後成立,家庭教育的公益課程和公益服務遍地開花。然而,部分家長既接受這些服務,又不敢“躺平”,他們説:“孩子最後要參加高考,而現在的模式猶如開盲盒,我不敢冒這個險。”

家長這種把孩子的成長與高考的勝利畫等號的思維,顯然是把成長簡單化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孩子成長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所肩負的職責和使命各不相同。家庭教育不能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更不能囿于學科教育,形成“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尷尬局面。

家庭教育,在這個時代,應該是也必須是“反卷”的。這種“反卷”,體現在它不應該“卷”入學科競爭的單一賽道,而應擴大成長賽道的外延,真正肩負起立德樹人的使命,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多彩的家庭生活是“反卷”的

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給孩子做人做事的教育。綜觀古今,那些把孩子培養成才的家長,無論是為子三遷的孟母,還是通過家書教子的曾國藩,抑或是九子各個成才的梁啟超,都遵循了在生活中教子的理念,都十分注重環境的教育力量,並因材施教。

學習是全方位的,家庭教育的獨特價值體現在家庭能給孩子提供個別性的體驗場所,只有當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時,書面的知識才可能變成具體的和可認知的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説,高品質的家庭教育可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

引導家庭教育回歸本真,創設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是家長的責任。而家庭生活本身,應該是鬆弛而“反卷”的。

家庭教育是親子共同成長的過程,父母的自我成長是“反卷”的

不斷成長與發展是未成年人的任務,也是父母的任務。一些家長抱著“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希望就寄託在孩子身上了”的想法,或有意無意地提升對孩子的期望值,不知不覺就加入了“卷”孩子的行列;還有一些家長抱著“一切為了孩子”的念頭,為家庭、為孩子而“犧牲”自身的發展,這種自我犧牲必然會出現價值轉移,使孩子成為父母自我價值實現的代償品。

發展心理學將成長與發展看作貫穿人一生的連續過程,每個階段的人生都有其相應的發展主題與任務,發展是終身的。

父母的自我成長不僅是自身的一種狀態,更是一種教育因素。父母是童年期孩子的模倣對象,是青春期孩子反思自我的重要參照,父母的自我成長狀態會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當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長之中,樹立終身發展的理念,就不會把視野局限在一場考試的得失,也就不會在學科教育領域的內卷之中不斷推波助瀾。

家庭教育要尊重兒童成長規律,多元的發展道路是“反卷”的

有研究指出當前的青少年正在遭遇一場“四無”心理風暴,對學習、生活和社交無動力、無興趣,對生命産生無價值感、無意義感,最終導致心靈的荒蕪。

面對孩子這樣的心理健康狀況,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難以回避的。兒童的成長有內在規律,家庭教育也應遵循這種規律。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段話:“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總有一天,他們會走出自己的路。”父母如果一味被裹挾在教育內卷之中,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無視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那麼,家庭教育的失敗將是難以避免的。

創造條件,引導孩子揚長避短,才能讓孩子不斷體會成功,從而讓他積極健康地追求更高遠的目標。而父母理應認識到發展的道路是多元的,要幫助孩子找到這個“長”,從而找到真正適合孩子的路。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長,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孩子,才是高品質的家庭教育。

教育的內卷就像打開了閥門的水龍頭,無處不在又永流不止。父母唯有深入學習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發展特點,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調整心態,將家庭教育從以學業為中心轉變為以生活為中心,與孩子共同進步,才能使父母成為更好的父母,孩子都成為更好的自己,他們也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浙江省婦女幹部學校:何彩琰)

中國網母嬰頻道是中國網的重點頻道,專注于廣大孕期和哺乳期的母嬰的身心健康,宣傳育嬰行業的最新諮詢和動態,科普權威的孕嬰知識,促進母嬰産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品牌合作:孟女士 13261637563
糾察熱線:010-88828222
投稿郵箱:myzg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