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線上線下,暑期不少教培機構都在“販賣焦慮”,培訓老師(主播)們“情真意切”地告訴學生家長“××階段是最重要的”,暑期得趕緊學習,否則孩子開學了就跟不上,或會被同齡人快速反超。
在短視頻平臺,此類“販賣焦慮”的視頻大火,從幼小銜接、小升初到初升高,幾乎每一個年級都有覆蓋——在短視頻博主口中,每一個學期的暑假都是“逆襲”的關鍵節點。這些視頻裏的輔導老師可能分屬不同機構,卻用著同一套話術,且視頻左下方往往都附有教輔圖書或培訓班課程的購買連結。
學生家長們應當理性看待、增強識別能力,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能夠真正擁有健康快樂的暑期生活。同時,監管機構應當積極落實監管職責,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確保“雙減”政策落實到位
“一年級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兩個月時間差距就拉開了,沒有把握好暑假一步差步步差。”
“三年級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如果你不做這件事,孩子開學就會落後一大步。”
“六年級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小學成績不好的同學,暑假以後成績全起來了,一定要做好銜接。”
……
隨著暑期來臨,類似視頻在網路上大量涌現。這些視頻裏的輔導老師可能分屬不同機構,卻用著同一套話術,且視頻左下方往往都附有教輔圖書或培訓班課程的購買連結。“越看越讓人焦慮,感覺這個暑假孩子不抓緊學習就再也跟不上了。”一位北京的家長王先生説。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無論線上線下,暑期不少教培機構都在“販賣焦慮”,培訓老師(主播)們“情真意切”地告訴學生家長“××階段是最重要的”,暑期得趕緊學習,否則孩子開學了就跟不上,或會被同齡人快速反超。
對此,多位專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作為此類廣告的受眾群體,學生家長們應當理性看待、增強識別能力,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能夠真正擁有健康快樂的暑期生活。同時,監管機構應當積極落實監管職責,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確保“雙減”政策落實到位。
“最”視頻應接不暇實則推銷書籍課程
某視頻號今年6月發佈的一條短視頻中,螢幕的四分之三幾乎都被“老師”的臉佔了——他戴著眼鏡,手掌隨説話的節奏擺動著,眉毛微蹙,一股“資深教師”的范兒。額頭前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成績一般想要翻盤,五年級暑假這樣做”。
在視頻中,他一本正經地説道:“五年級成績一般,你到了六年級以後啊,也還是會一般,到了初一就會更一般。”想要逆風翻盤,應該怎麼辦?這位“老師”把學習比作賽跑,稱“小升初”的成績是最終反映孩子“小學學得好不好的標準”。
很多孩子都是六年級下學期開始準備小升初考試,這名“老師”則建議,應該從五年級開始,提早進入復習。隨後他話鋒一轉,開始推銷起某教材輔導書……
在短視頻平臺,此類“販賣焦慮”的視頻大火,從幼小銜接、小升初到初升高,幾乎每一個年級都有覆蓋——在短視頻博主口中,每一個學期的暑假都是“逆襲”的關鍵節點。
從課程門類上看,“語文是分水嶺”“英語要提前學”“奧數是敲門磚”……科科都必須重視。不過,當視頻快要結束的時候,博主隨即就會給出購書、購課建議。
不僅如此,在一些視頻的宣傳語上,還寫著“××年級是最可怕的”“暑假別再玩了,××年級就是分水嶺”“不利用好這個暑假基本就和高中無緣”等。誇張的語氣,配上令人緊張的音樂,讓一些看了視頻的家長直呼:倍感焦慮。
如果沒有把握好這段時間,孩子是不是真的“廢了”?有網友吐槽,這兩年,每逢暑假、寒假,在短視頻平臺總能刷到大量這類視頻或直播,從一年級到高中畢業,每年都是“分水嶺”,仿佛孩子學業的成敗就在此一舉。
記者看到,這類賬號大多開通了購物櫥窗,視頻左下方連結點擊進去,是各種學習教材、輔導課程的銷售。教材價格不等,有的賣三五十元,有的100多元。某小升初暑假預習資料顯示已售38萬件。輔導課程購買則更為複雜,定價看似低廉,但其實僅為諮詢報名費,後續還需要支付一定費用才能開啟正式課程。
6月28日,抖音發佈第五期打擊“借熱點事件蹭熱炒作”公告,販賣暑期“教育焦慮”內容成為治理重點。集中發佈“小學生二年級的暑假‘很危險’‘最可怕’”“二年級暑假不做好預習,三年級成績一落千丈”“暑假來了,不浪費暑假60天”等營造“教育焦慮”內容的賬號,因違反平臺規則已受到嚴格處置。目前,抖音已處理相關違規視頻961條,並對81個賬號採取了禁止發稿、限制電商帶貨許可權等處罰。
記者注意到,經驗分享帖也成為新型焦慮傳播方式。一位名叫“西西媽媽”的網友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帶娃經歷時稱,沒必要的課程真不用補,告訴其他家長不要過度焦慮,但緊接著話鋒一轉,説“我家孩子就在看××輔導書,很有用處”。帖子最後還直接附上各種補習資料的購買連結,有不少家長聯繫她購買。
有用戶在評論區留言:一口氣給孩子報七八門補習班、興趣班,其實是在緩解自己焦慮,增加孩子壓力。更有用戶指出,看著是分享經驗,實則“販賣焦慮”,吃相難看。
“販賣焦慮”視頻中的博主誇誇其談,他們購物連結中的課程、教材效果如何呢?
不少家長稱,在網上看到各種博主推薦的教材,自己也不知道哪一種好,索性給孩子全買來了,但發現很多教材雖然寫著全國通用,但實際內容和當地的教學內容、進度完全不符,孩子學起來很不適應。
培訓機構找人當托刻意製造群體焦慮
“販賣教育焦慮”不僅僅線上上,線下同樣普遍存在。
來自上海浦東新區的沈州(化名)曾從事教育培訓行業,他告訴記者,網上“販賣教育焦慮”的話術早已存在,都源自線下培訓機構,“先渲染焦慮再引導家長報班買書,線下培訓機構玩剩下的搬到短視頻平臺上,又騙了一批家長”。
沈州向記者透露,他所在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附近就有一些培訓機構存在“販賣教育焦慮”現象,這些補課機構涵蓋小學到高中各個階段,只要有應試需求的科目,都能在這裡上課,渲染焦慮是這些機構的主要招生方式。
沈州説,教培機構通常會發動學生家長,讓他們在親友中宣傳機構。有的機構還承諾每招來一名學生,介紹人可以獲得一筆提成,或是介紹人的孩子可以以優惠價格入學。於是,學生家長群體中混進了許多“機構托”。
“這些‘機構托’會利用閒聊時間和家長會等場合,向其他家長傳播焦慮。這樣一來,周圍家長的焦慮情緒被極大調動,紛紛諮詢該怎麼做。這個時候再説出機構名稱,一些家長便會十分信服,趕緊去交錢報班。”沈州説。
家長的焦慮心理每到寒暑假就會被放大數倍,似乎不趁著這段時間惡補,孩子在開學後就會被同班“學霸”甩在身後,甚至被其他同學“彎道超車”。
記者發現,這類焦慮甚至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就在一些家長之間傳播,並且線上線下涌現出許多補課培訓班,從才藝特長到學科輔導應有盡有。家長急得焦頭爛額,孩子忙得不可開交。
“老二幼升小,昨天拼音班‘販賣焦慮’,讓娃把語文數學都補起來,我忍住沒報,打算只給他學籃球游泳,這些低齡段不學後面就更沒時間了。”上海一位家長説。
上海徐匯區的茉莉(化名)正在上幼兒園大班,顯得和身邊小朋友格格不入。茉莉爸爸馬先生告訴記者,身邊的家長們已經在討論孩子小學前的補課班怎麼選,要抓緊上英語班、藝術班等,一股焦慮情緒在家長中蔓延。
面對家長陷入的“教育焦慮”,學生更是“有苦難言”。安徽宿州的小宋向記者吐槽説,在學校,老師會説“不提前預習就會跟不上下一學期的教學安排”,要求家長幫助學生利用假期的時間提前把下一學期的課程自學,所以學生就會有兩套教材,一套提前買來自學,一套學校統一發放正式上課時用。
“成績下滑一點,家長就要給我報補習班,一對一輔導,晚自習輔導,課間輔導,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時間,假期幾乎不存在。”小宋回憶説,尤其是在中考結束後的那個暑假,她好像直接無縫銜接到高一,根本沒有暑假。家長的焦慮比孩子還要嚴重,他們不會自我消化,還會轉移給孩子。
在短視頻平台中,一些所謂“資深老師”的警告視頻也會被家長分享到親友群、家長群,製造群體焦慮。
與此同時,線下的補課機構同樣面臨貨不對板問題。
採訪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線下課程存在諸多問題:課程過於基礎、全程做題也沒有講解、老師一味念PPT……不僅如此,師資力量也難以得到保障,一些“家教”“名師”甚至都沒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有的還是在校大學生。
上海市青浦區的小楊在暑假當過一名“黑家教”,到府輔導小學生課程作業。問及從業原因時,小楊説,一些家長的文化程度難以輔導孩子作業,但又怕孩子暑假作業不好完成,就在外面找老師幫忙輔導,自己高中時成績還算優秀,加上大學生收費較低,就被家長聘用了。
積極落實監管職責抵制販賣焦慮行為
記者發現,機構銷售課程時“販賣焦慮”已是常態。這種宣傳活動是否合法?
北京中徵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孫維認為,機構通過廣告來增加曝光度,以期獲得更好的銷售結果沒有問題,但在廣告中以“販賣焦慮”的方式來尋求行銷效果十分不妥。
孫維説,廣告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含有下列內容:對升學、通過考試、獲得學位學歷或者合格證書,或者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雖然“販賣焦慮”並未直接體現為一種保證性承諾,但通過“如果不……就會……”的方式反向表明瞭其教培課程或教材、書籍在升學、通過考試、獲得學歷學位等方面的必要性,實質上是一種暗示的保證性承諾,該行為違反了廣告法的規定。
同時,廣告法第三條規定,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不得欺騙、誤導消費者。嚴格意義上來講,“販賣焦慮”屬於一種“不健康的表現形式”,其內容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誤導性,不符合廣告法對於廣告內容的要求。
對此,線上平臺該履行何種責任?線下培訓班打“販賣焦慮”的廣告應該如何規範?
孫維説,根據廣告法第二條之規定,線上平臺屬於廣告發佈者,其就所發佈的廣告應當承擔法律規定的監管審核職責。廣告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廣告經營者、廣告發佈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廣告業務的承接登記、審核、檔案管理制度。廣告經營者、廣告發佈者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對廣告內容。對內容不符或者證明文件不全的廣告,廣告經營者不得提供設計、製作、代理服務,廣告發佈者不得發佈”。
“如果認定某些教育培訓類廣告違反了廣告法第二十四條之規定,廣告發佈者對此明知卻仍繼續發佈的,監管機構有權根據情節嚴重程度,依據廣告法,對發佈者處以罰款、暫停廣告發佈業務或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孫維説。
孫維認為,廣告依法應當具備可識別性,線下培訓機構的廣告內容應當能夠使廣大家長學生辨明這是廣告,而不是試圖以一種“科學”的角度闡述教培課程和教培書籍的必要性,通過“販賣焦慮”這種引導性的內容導致消費者産生誤解。對此,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履行監管職責,進一步規範線下培訓機構發佈廣告的行為。
針對培訓機構在暑期“販賣焦慮”問題,應該如何治理?
孫維説,一方面,監管機構應當積極落實監管職責,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確保“雙減”政策落實到位;另一方面,作為此類廣告的受眾群體——學生家長們,應當理性看待、增強識別能力,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能夠真正擁有健康快樂的暑期生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販賣焦慮’的手段之所以能成功,不過是利用了家長長久以來望子成龍的心理。”在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孟強看來,利用假期來彎道超車,當然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要將這難得的假期全部用來提高成績,未免有點得不償失了。與其苦了學生又窮了家長,不如暫時放下成績,一起尋找假期的正確打開方式。
孟強説,暑假期間,放鬆和玩樂是很重要的,但也應該讓孩子得到一定的學習和培養,比如看書、學習新技能等。家長們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援和鼓勵,讓他們在假期中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同時,他提醒相關視頻平臺,不要因為追求商業利益而放任這種“販賣焦慮”的亂象,應該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危害,並堅決抵制這種“販賣焦慮”的行為。(韓丹東 王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