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終歸樂土。落葉歸根,回歸自然……”在莊嚴肅穆的音樂聲中,六位親屬手捧逝者骨灰盒,緩步向前。這是昨日上午常州有關部門在龍城古園組織的第二屆免費集體生態葬儀式,6名逝者使用可降解骨灰盒安葬,三個月後將溶入大地。
由於江蘇省民政部門大力倡導和宣傳,在節地葬、樹葬、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等新葬式漸被市民接受的同時,“厚養薄葬”,移風易俗也正在江蘇發生。
生態葬漸被接受
據統計,南京每年死亡人數約3.5萬人,按目前80%選擇墓葬計算,每年新增佔地需要2萬平方米左右。有關人士測算,目前的經營性公墓只能提供5年服務。而據記者了解,“十三五”期間我省將不再審批傳統型經營性公墓,移風易俗、改革殯葬勢在必行。為此,省市民政部門大力推廣節地生態葬。
記者在無錫市青龍山公墓看到,小型藝術墓佔地面積只有0.5平方米左右;傳統公墓每畝只能容納220個雙墓穴,而採取樹葬方式,雙墓穴可達700個。
在無錫梅園公墓,草坪葬墓穴佔地只有0.3平方米。該公墓負責人湯文偉介紹,為了引導市民移風易俗,對選擇使用可降解骨灰盒的,除免費安葬外,政府還獎勵1500元,目前已有16例選擇此種葬式。
祭祀新風尚正在形成
記者採訪發現,除了殯葬改革逐步被人們認可外,清明祭祀活動也與時俱進,出現了網路祭祀、音樂祭祀、植樹祭祀等新形式。
在常州棲鳳山國際人文陵園,記者看到今年新設置了孔雀觀賞區、盆景觀賞區等。
該園總經理助理徐曉旭告訴記者,墓園不僅僅是祭奠逝者的場所,也是生者認識人生、領略人生意義的課堂。該園將墓園公園化,就是想讓親屬們緩和悲傷心情,能夠在青山綠水間跟逝去的親人説説話,更積極地面對人生。
為此,該園今年在清明期間還開展了紙錢換鮮花、風箏和點歌活動。
無錫青龍山公墓則開闢了卡片墻,用在卡片上給逝者寫句話的形式寄託哀思。同時組織大學生志願者發放黃絲帶,開展絲帶寄語活動。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