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音樂,佳作“難産”
■孫仲
“好的音樂作品可以和世界對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如是説。他以曾參與音樂創作、近期熱播的《大秦帝國》以及《大話西遊》為例,解答了什麼是好的音樂、如何創作才能“燃”起來,並批評了影視音樂抄襲現象,呼籲創作者去掉浮躁,靜下心來。
趙季平曾為《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挂》、《霸王別姬》、《水滸傳》等眾多影視作品創作過音樂,至今深受觀眾的喜愛和追捧。
趙季平表示,音樂創作是很嚴謹的工作,好的音樂拿出來能夠實現和世界對話。
提起電影《英雄兒女》,很多人就會唱起歌曲《歌唱祖國》;一説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很多人就會想到《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看到電影《鐵道遊擊隊》,很多人就會哼出《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電影進入有聲時代以來,和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而電視劇,同樣如此。比如《便衣警察》,劉歡演唱的那首《少年壯志不言愁》,一直流傳至今。還有《渴望》中的《好人一生平安》、《籬笆、女人和狗》中的《籬笆墻的影子》、《外來妹》中的《我不想説》、《趙尚志》中的《嫂子頌》等,都曾在歌壇掀起過一陣風,至今還被傳唱。至於《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枉凝眉》、《敢問路在何方》、《好漢歌》等,更是深受好評……伴隨著電視劇,一些歌曲或樂曲流傳了開來,甚至成為經典名作。
然而,和早期影視音樂蓬勃發展相比,近些年來的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影視歌曲能夠一炮而紅、廣泛傳唱的,實在很少。中國電影家協會曾搞過一個百年中國電影評選,其中評選出了百部電影歌曲。可在這一百首歌曲中,幾乎都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電影歌曲,進入九十年代後的電影歌曲很少入選。
這折射出一個現象,那就是早期的影視音樂地位較高,而現如今,影視製作單位越來越不重視音樂,尤其是影視歌曲了。正如著名作曲家王黎光所言,國內影視音樂往往處於“被歧視”的位置,由於投資方的壓力,影視音樂成了“弱勢群體”,有些影視劇拍攝結束後才臨時找音樂家譜曲,這樣,音樂跟影視作品形成兩個體系,無法融為一體。
這方面,港臺地區做得比較成功,像《萬里長城永不倒》、《萬水千山總是情》、《上海灘》、《酒幹倘賣無》、《在水一方》等,都是紅極一時的港臺影視歌曲。而且,港臺影視歌曲幾乎每個時期、每個年代都有精品出現。比如《新白娘子傳奇》中的《千年等一回》等。
內地影視音樂的創作,概括起來説大致有這樣一些問題:其一,不重視,好多影視劇不配歌曲;其二,好多影視劇雖然配了歌曲,卻沒有特色,難以流傳;其三,有些影視劇“吃現成”,借用已經流行的歌曲作為主題歌或片尾曲。比如《溫柔陷阱》選用韓紅的《那片海》、《王屋山》選用江濤的《愚公移山》等。
有些影視歌曲雖然動聽,但歌詞欠佳,格調不高,同樣深受詬病。尤其是一些帝王將相的影視作品,其歌詞之阿諛奉承簡直讓人肉麻。比如《漢武大帝》的主題歌,居然出現“你燃燒自己,讓自己化成灰燼”這樣的歌詞。而《江姐》、《洪湖赤衛隊》之類翻拍劇,竟然套用原來的《紅梅讚》、《洪湖水浪打浪》等老歌作為主題歌或插曲。能在故事情節、人物設置等方面大刀闊斧地二度創作,為何不能重新創作一首主題曲,非照搬原來的歌曲不可呢?是因為原來的歌曲太好,還是因為現在的創作水準太差?這個問題無疑值得深思。
相對於現如今浮躁、急功近利的創作環境,趙季平要嚴謹得多,用心得多。他創作每部片子,片子完了以後幾乎一集不落地看,看完之後還會做筆記,然後和導演、製片一起研究。在被問到是否會繼續創作影視音樂時,趙季平表示,他會選擇內容和題材,一旦接下來,就會從頭盯到尾,而不是隨隨便便寫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配戲,惜墨如金,要恰到好處,掌握黃金切割點,最後能達到藝術上的衝擊力。”或許正因此,趙季平創作的影視音樂在出來之後往往能留傳下來。而這,也是非常值得其他音樂工作者,尤其是影視音樂工作者學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