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助力韓紅登頂“歌王”的幕後推手,也是2016年春晚最亮眼節目《華陰老腔一聲吼》的曲作者。從《蓋世英雄》到《蒙面唱將猜猜猜》,他與江蘇衛視兩度攜手。
他就是國內著名音樂人劉洲。2017年,劉洲的音樂履歷中將增加一個身份——江蘇衛視新節目《金曲撈》的音樂總監,而對他來説,這個以“打撈歲月金曲,喚醒音樂記憶”為使命的新工作,可能比他曾經參與過的任何項目都更有意義。
在接受採訪時劉洲説,以前的音樂節目是選人和“比較”人,而現在,音樂終於在《金曲撈》裏,回歸到音樂本身。
是好歌就不該被雪藏
這個平臺會讓音樂有尊嚴
“現在做音樂節目最頭痛的就是沒有歌,稍微流行一點的,網上恨不得能搜出四、五十個翻唱版本。”劉洲一語道出當下音樂節目的瓶頸:歌手很多,會唱的人也很多,可是能用的歌沒幾首。
沒有可用的歌,不等於歌都不可用。在劉洲的眼裏,不管是華語樂壇輝煌的曾經,還是在看似黯淡的當下,在那些為人傳唱的經典、屢被翻唱的熱門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好歌——它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雪藏”,這對歌壇也好,對歌手也好,對聽眾也罷,都是一種損失。
一首好歌為何會默默無聞?這裡可能有“天時”的原因,劉洲説,流行音樂自有其流行趨勢,“悲情的歌放在夏天很可能就傳唱不開,有的歌是歌手夏天寫的,但專輯在冬天發行,那首歌裏的心境,就不流行了。”
更大的原因來自“人和”,曾經的流行跟打榜密切相關,哪些人的歌能夠順利進入榜單前列?唱片公司會不會花錢去為商業價值不高的歌手打榜?小唱片公司有沒有錢打榜?劉洲説,這種“推廣”曾經是整個音樂圈的死穴,“因為錢,很多作品、很多人,都被無奈埋沒。”
在他看來,《金曲撈》相當於給了這些作品一個新的平臺,“上我們這個舞臺是不需要錢,也不看原唱地位的,如果那首歌的確是好歌,唱出來就會讓人們記住,我們就會給這首歌一個舞臺。”而他説,這種只看“歌”是否好的平臺,才是真正尊重一首歌或者一個歌手的方式,“我們想讓音樂有尊嚴。”
相比火藥味更愛“情懷感”
讓我們給你一首歌的故事
與劉洲所説的“音樂節目找不到歌”的現狀類似的是,在普通聽眾心裏,能聽的歌也越來越少了,翻翻手機裏的音樂播放器,存在裏頭的華語音樂,很可能還是好多年前的經典。
“對啊,聽眾沒歌聽,一個好歌聽20個版本,其實這不是聽歌了,這是來聽誰唱得更好。”劉洲説,作品的匱乏讓音樂這件事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而層出不窮以PK、淘汰為賽制的音樂節目,更加重了這種感覺。
可音樂是用來聽,用來感受的。當對於“誰唱得更好”的觀感超越了對於歌曲本身的品味,每一首歌裏蘊含的創作者的情懷,自然而然被忽略了。甚至,那些演唱者自身的苦情故事,遠遠超越了作品,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但其實這些都沒有用,最後我們還是要聽歌。”劉洲説,《金曲撈》的節目設置中,嘉賓和嘉賓之間根本不存在比較,只有喚醒師能否將這首歌喚醒的考驗,“觀眾的評判標準是這首歌好不好聽。”好聽與否以外,原唱當時創作這首歌的心境,一首歌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將在《金曲撈》舞臺一一展現。
比如在年前的錄製中,劉洲説給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薛之謙那首因為沒錢、他跟經紀人借出差機會用數位相機全程拍攝再回國剪輯的MV,“還包括李克勤錄製完後也反覆提到感謝,因為對歌手來説,他所珍視的那首歌被重新推出,意味著當時他創作時的心境沒有被忽視,沒有被浪費。”
改編是對歌曲的重新翻譯
《金曲撈》要為歌壇提供更多好歌
因為承載著音樂尊嚴和它背後故事的原因,劉洲感覺這一次《金曲撈》的工作,壓力比曾經在其他的音樂節目上的更大——畢竟作為打撈“打撈金曲”的音樂總監,他承擔著大量重新編曲的工作。
“有的歌年代有些久遠,它創作當時的時代感和現在聽眾的審美接受力之間可能會有偏差。怎麼讓大家接受,這裡面需要大量調整。”劉洲開玩笑説,其實這種工作有點像“將甲骨文翻譯成現代文”,甚至比這個還難,“我們得跟原唱溝通,畢竟每一首歌都是歌手的’孩子’,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大幅度的改動。另外還要跟喚醒師排演,看他們能不能夠駕馭。”
而最讓劉洲緊張的,還是聽眾的反饋。他説,自己想通過《金曲撈》,讓這舞臺上出現的音樂,能回歸到上世紀90年代初華語樂壇黃金時代的運作模式,“是不是好歌,不是粉絲説了算,不是頒獎禮説了算,而是普通聽眾説了算,是傳唱度説了算。”
在劉洲看來,《金曲撈》中的喚醒師都是很成熟的歌手,原唱很多也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所以不存在“新人面孔”的概念,“那麼一首被喚醒的歌最後到底能不能火,我覺得衡量標準就是它最後會不會成為KTV新的傳唱曲目,會不會被參加其他音樂類節目的歌手注意到。”
在他眼裏,《金曲撈》是要為聽眾,為歌壇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好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