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之戀》現場圖
龍年春晚一段《雀之戀》,再度讓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成為全國觀眾關注的焦點,也令無數人期待她的新作——舞劇《孔雀》。昨日記者獲悉,這部劇全國首演的第一站已經鎖定廣州——8月31日和9月1日,楊麗萍將攜團隊在廣州大劇院連演兩場,揭開《孔雀》的面紗。楊麗萍説:“舞蹈對有的人來説是藝術,有的人是謀生的工具。但對我而言,跳舞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命的需要,是一種信仰。哪怕打算《孔雀》之後不再跳舞了,但舞蹈依然是我的全部。”
本報記者 蘇蕾
故事圍繞生命和愛
“從哪開始,就在哪結束嘛。我1979年從演舞劇《孔雀公主》開始,跳了將近30多年孔雀舞。現在把《雀之靈》衍生為一個舞劇,算是為舞蹈生涯來個總結。為什麼我喜歡跳孔雀舞?只要在雲南村寨裏生活過,就會知道孔雀有多美。上世紀70年代,我隨歌舞團在傣族村寨裏生活了幾個月。那時,寨子的小路上猴子、野象不時出沒,但最美的就是孔雀,它們一群一群從頭頂上飛過,開屏時,光線從尾巴上一點一點穿透下來,美得讓人炫目。”
——楊麗萍
舞劇《孔雀》的故事圍繞生命和愛這兩個永恒的主題展開, 用舞臺形式演繹人類共同的情懷,向觀眾傳遞著藝術家個人成長過程中對藝術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劇中的“孔雀”,是鳥,也是人,是有情世界的蕓蕓眾生。楊麗萍團隊的宣傳人員充滿自信地説,《孔雀》不受任何觀眾層面的限制,人們在欣賞舞臺藝術之美的同時,也可以從中體會到楊麗萍對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談及《孔雀》的創作靈感,楊麗萍自己表示:“孔雀是會讓人感覺奇妙的舞劇,它講述了一個關於自然、生命、成長、人性和愛的故事。它在我身體裏涌動、流淌,有感而發地表現出來。”
事實上,孔雀早已成為楊麗萍的舞臺化身,早在1979年她就演繹了舞劇《孔雀公主》。在楊麗萍看來,如果説當年的《孔雀公主》更多的是在演繹古老神話,那麼如今的《孔雀》則更像一個現代人的寓言;如果説成名作《雀之靈》,以及在今年春晚轟動一時的《雀之戀》只是作為單個舞蹈作品展示了極致的美,那麼《孔雀》作為敘事完整的舞劇所表達的,則是生命的哲學;如果説《雲南映象》和《雲南的響聲》是她上一個創作階段著力於民族文化挖掘和傳承的力作,那麼《孔雀》則直抵人類共通的靈魂家園。此外,《孔雀》是楊麗萍早已宣佈,這將是她的謝幕之作,舞臺藝術從孔雀開始的她也將以孔雀為自己的表演生涯畫上完美句號。
葉錦添三寶金少剛助陣
“《孔雀》講一個以孔雀為主角的故事,有點帶半自傳性質。我還是演孔雀,但是現在的我無論是審美,還是對生命的理解,和以前都截然不同,跳出來的感覺也會不一樣。這部舞劇很特別,到時候觀眾會看到一些不一樣的舞蹈樣式,比如怎樣去表現孔雀的飛翔、溪水的流動、植物的生長等等。不光是我,團裏的所有演員都參與了舞蹈動作的創作,希望可以通過孔雀的動作,來表現愛恨、誘惑、傷害、徬徨。”
——楊麗萍
據悉,舞劇《孔雀》結合自己特有的舞蹈語言和當代藝術、舞美的綜合表現形式,是楊麗萍藝術生涯裏又一次新的嘗試,也是楊麗萍攜整個創作團隊對觀眾的一次誠意奉獻。全劇會集了楊麗萍40年舞蹈藝術的精粹和一代舞神傳奇藝術生涯的提煉。
“全劇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篇章,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人性、生命和愛的故事,以及生命與天地自然的相互融通,透過舞臺藝術形式呈現了一次對世界的善意探索,以及對生命和人性的追問,投射出生活和藝術交融的人文情懷。劇中的每個角色代表了人性裏不同的層面——光明和覺知,奉獻和犧牲,恐懼和貪執,這些都是人類生命裏的共性。人性的弱點一次次在舞臺角色痛苦複雜的糾結中暴露,但奉獻和愛最終讓劇中人在四季輪迴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楊麗萍透露:“這更是關於人性的寓言,直指現代人矛盾脆弱的內心。大膽顛覆了傳統寓言的刻板符號化形象,透過美的外表去揭示靈魂的糾結和掙扎,著力於人性複雜的戲劇張力。”
不同於以往的作品,在這部舞劇中楊麗萍不只表現了美,還表現了美的掙扎等,最終才是美的回歸。除由楊麗萍擔任總編導,也力邀到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得主、著名視覺藝術家葉錦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響效果設計者金少剛,著名音樂人三寶等加盟,分別負責視覺、音響和音樂創作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