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鏈升級 “家鄉味”出圈——慶陽市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見聞
發佈時間:2025-01-10 10:50:27 | 來源:甘肅日報 | 作者:李滿福 蘇家英 安志鵬 | 責任編輯:吳一凡省級美麗鄉村——西峰區什社鄉李嶺村。(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盤小美
鎮原縣上肖鎮翟池村翟池景區遊人如織。(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合水縣西華池鎮唐旗村“唐Q大隊”助農工作室通過網路直播推介銷售農特産品。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陸洋
在慶陽市,從環縣縣城驅車40多分鐘,繞著一條柏油路蜿蜒上山,便可抵達環縣洪德鎮耿垣畔村莊子峁。
眼前,是一片平整的垣面,以及四週完成綠化的320畝荒山,20多戶農家世代生活於此。只見,家家戶戶的“方寸”院落收拾得乾淨整潔,菜園子裏、羊圈裏、作坊裏,一個個手機支立起來,拍攝直播莊子峁人忙碌的一天。
2024年,莊子峁“火”了,“燃”起了慶陽人的熱情,農文旅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自此起步:未來三年,慶陽還要打造一百個莊子峁!
莊子峁的變遷
多少年前,這裡偏僻落後、乏人問津。莊子裏的年輕人接連外出務工,年長的人們守住老屋、埋頭種地。發展之路怎麼走?沒人講得清楚。
“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也沒有幾棵像樣的樹。”在莊子峁生態農莊負責人楊清艷的印象裏,過去的莊子峁,路窄得連棵樹都拉不回來,娶媳婦嫁女子,連個流動餐車都開不進來。
近兩年,莊子峁從修路栽樹開始,建起生態農莊,做起生態旅遊、綠色採摘、特色産業、休閒康養,樣樣有名堂。
2023年,莊子峁遊客突破5萬人次,農戶總收入超200萬元,每人平均收入從五年前的不足6000元,上漲為22100元。前不久,農莊迎來了2024年第三次結賬分紅,加入農莊的26戶農戶共用結賬分紅100萬元……
乾旱山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子,莊子峁的父老鄉親走通了——
咋吃?在農家飯莊,點上土雞、羯羊、手工豆腐、油餅子、黃酒等地道“家鄉味”;
住哪?可以住翻新過的老鄉家,或者有熱水、有空調、有無線網路的窯洞民宿;
怎麼遊?采風遊、體驗遊、尋味遊、鄉愁遊、大型團建遊等,各異其趣;
買什麼?線上、線下買回石碾辣子、黑豆醬油、手工醋、土蜂蜜等農特産品嘗嘗;
玩些啥?共用菜園、採摘基地、親子體驗園、九德書苑、鄉愁記憶館、非遺體驗館等既有“鄉土氣”,又有新鮮感。
“莊子峁沒有閒人,在‘一戶一品、自主經營、人人參與、抱團發展’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下,大家都基本實現了在家門口掙到錢的願望。”楊清艷説,去上海、深圳、內蒙古做生意、打工的親戚和鄰居逐漸返鄉,“大家借著鄉村旅遊熱,參與建設自己的村莊,經營好各家的生意。”
“為打開銷路,莊裏組了個‘村花代言團’,女人們換上花襖子、戴上花頭巾,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地為自己的産品代言。”“辣嬸”的辣椒面是莊子峁的一絕,為把辣椒面賣出山溝溝,她借助網路平臺直播碾辣椒,辣椒的香味,仿佛自石碾底下透過螢幕飄向四方……
莊子峁和莊子峁人的名氣越來越大,不僅楊清艷的全網“粉絲”數量達到6萬多,還有10戶的全網“粉絲”數量已然過千。
2024年,莊子峁生態農莊“乾旱山區農文旅整合發展創新”項目榮獲甘肅省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大賽一等獎,成為環縣,甚至是慶陽市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的典範。
為全面推廣莊子峁經驗,慶陽市計劃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實施農文旅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全力打造一百個示範村、培育一千個直播賬號、培育一萬個示範農戶,引導和鼓勵更多農民參與到農文旅産業融合中來,推動形成鄉村振興新業態、新格局。
黑木村致富“門道”多
慶陽市合水縣太莪鄉位於子午嶺腹地,森林覆蓋率高,氣候環境好。如何實現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把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太莪鄉黑木村如此破題: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主題餐飲等鄉村旅遊業態,開發多種多樣的鄉村旅遊産品。
“2024年下半年,黑木崖生態康養農莊面向各地遊客開放。野豬林生態觀賞區、黑木崖親子樂園、黑木崖農特産品行銷展示中心、遊客接待及餐飲中心、黑木崖採摘園等功能區,能夠滿足遊客的多元需求。”合水縣太莪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米文珍介紹。
鹿鳴呦呦,是黑木崖生態康養農莊的一大特色。2019年,合水縣晨鹿特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負責人陳志濤開始引進梅花鹿進行養殖。
五年過後,陳志濤的圈舍裏已有70頭梅花鹿,憨態可掬、惹人喜愛。“鹿茸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市場需求量大。鹿血酒、鹿鞭酒、鹿角帽等其他副産品也為合作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陳志濤説。
燃面糕甜糯、洋芋粉爽口、手工醋醇香……黑木崖傳統手工藝作坊裏,也有謀求發展的“大門道”。
黑木村村民王小女在十里八鄉小有名氣,因為她腌制的鹹菜風味獨特。“後來,我和家裏人琢磨,把鹹菜再加工、做包裝,推出了‘農家小菜缸’特色品牌。多數來到黑木崖傳統手工藝作坊的遊客,都會買點回去。”王小女説。
“黑木村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一直以來,村民都以種地為生,缺乏增收渠道。這幾年,我們逐步盤活了閒置土地和閒散勞動力資源,讓農戶的‘巧手’優勢轉化為致富資源。”合水縣太莪鄉黑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寶寶認為。
産業“鏈”起一片新天地
“千説萬説,農文旅融合的基礎,是農業産業。”慶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耿文科説,“農業産業,在全市地區生産總值中佔到12.4%,是支柱産業,也是直接關係到幾十萬農戶乃至全市絕大多數家庭的富民産業。因此,我們不斷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步伐。”
最近,在位於環縣木缽鎮關營村的環縣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的溫室大棚內,普羅旺斯番茄長勢良好,一個個火龍果墜在枝條間……“趕在春節前,還能再出一批果子。”環縣木缽鎮關營村黨支部書記慕定堂説。
在溫室大棚外的農田裏,一捆捆玉米秸稈碼放整齊,之後或被打成草包飼喂羊只,或被粉碎髮酵製作菌棒。“在‘三元雙向’迴圈農業帶動下,玉米秸稈變基料,小蘑菇‘種出’大産業。”慕定堂補充道。
關營村發展設施農業已近30年。當前,環縣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園有日光溫室24座、鋼架大棚297座。精準化水肥供給,智慧溫控系統調節溫度、濕度、光照等“科技范”操作在溫室大棚內隨處可見。
“慶陽的氣候條件適宜種植食用菌。特別是在夏天,這邊不似南方高溫多雨,方便我們進行食用菌的反季節生産,包括羊肚菌、平菇等。”慶陽市樂菇園現代農業種植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夏興石告訴記者,他的公司2024年落地于合水縣段家集鄉棗洼村食用菌産業園。
發展食用菌産業,是合水縣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新抓手。“這兩年,我們把目光再放遠,吸引了浙江、江蘇的企業,分別在北頭村、棗洼村建成食用菌生産基地3處、搭建菌棚220座,年生産木耳、羊肚菌、香菇200余萬公斤。”
如今,在慶陽市西峰區李嶺村、寧縣永吉村、鎮原縣翟池村、華池縣荔園堡村等20個特色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成效初步顯現,打著地域標簽的農特産品已從隴東大垣銷往全國各地,撐開了慶陽市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