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格爾木:點“綠”成金謀發展
發佈時間:2024-11-08 16:09: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生態文明是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樹牢生態環保理念,補齊生態環保工作短板,努力走好基礎設施配套優、資源利用效率高、生態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小風沙飛揚,大風沙漫天……”過去,擺在格爾木建設者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在這茫茫的八百里瀚海之上,如何畫下綠色的一筆。
黨的十八大以來,格爾木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打造綠水青山,換來了一座座換不走的“金山銀山”。
格爾木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面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守牢生態環境品質安全底線。
今年上半年,格爾木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80.5%,PM2.5平均濃度值為24微克每立方米;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品質標準要求;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及水源地保護工作;建設完成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第二水源地)一級、二級保護區網圍欄14.4千米。
眾所週知,格爾木市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生態環境脆弱,一旦破壞,治理修復起來十分困難,有些更具不可逆性。同時,格爾木市以工業立市,廠礦企業較多,生態環保歷史欠賬問題突出。面對嚴峻形勢,去年格爾木市從嚴從快、堅決果斷,加力推進生態保護,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不留餘地。
在格爾木市,“種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難”。土地鹽鹼化程度嚴重,高寒乾旱、黃沙肆虐讓當地荒漠化治理與綠化建設困難重重。由於無霜期短、土壤貧瘠,當地植樹造林造價高,樹木存活依賴地下水,管護難度大,格爾木市積極轉變思路,採取封沙育林草、工程固沙和草原改良的多元策略。
格爾木市持續落實公益林管護、濕地保護、禁牧和草原平衡,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全面推行林(草)長制,推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自然生態環境品質穩步提升,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強。
格爾木市按照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要求,深抓國土綠化管護,築牢城市生態屏障,全力保障生態環境安全,聚焦“增綠、護綠、管綠、用綠、活綠”五大任務,在“林”上精準發力、“長”上履職盡責、“制”上探索創新,組織體系全面建成,運轉機制日趨完善,防沙治沙成效明顯,為格爾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十四五”以來,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43660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26.67公頃、退化林修復333.33公頃、工程治沙(封禁保護區保護任務)43100公頃。目前森林面積為42.5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9%,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22.28%,草地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42.3%,土地荒漠化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區域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漫步在格爾木新區濕地公園,抬眼望去,藍天白雲下,河流蜿蜒流淌,木棧道婉轉迂迴,河道兩側各色的花朵一朵挨著一朵,一片接著一片,隨風搖曳,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許多市民來此結伴休閒散步,盡享美好時光。
隨著格爾木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格爾木市周邊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濕地和湖泊,漁水河濕地、清水河濕地、金魚湖濕地、小島濕地公園……形成了城市生態濕地群,不僅為幸福美麗的格爾木增輝添彩,而且進一步改變了城市面貌,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城市的“綠肺”面積,增強了群眾生態福祉。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藍天白雲、山清水秀、生態和美的“高顏值”畫卷,正是格爾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寫照,也是格爾木市廣大幹部群眾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展現。未來,格爾木市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到生産生活的全過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形成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濃厚發展氛圍,為實現高品質發展匯聚力量。
文/圖 蔡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