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盛開在新疆大地的“玉米花”——記全國先進工作者梁曉玲

發佈時間:2024-10-31 16:58:46 | 來源:工人時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

“新玉29號以早熟、高産、優質、耐旱、抗倒伏等優良特性曾為新疆推廣面積最大的復播玉米主栽品種;新玉54號産量高、抗性強、硬粒型,屬於糧草雙高品種,深受南疆農民歡迎;新玉108號、新農玉6328、新農育6003……”説起一個個玉米品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二級研究員梁曉玲如數家珍。今年61歲的她,是一朵盛開在新疆大地上的“玉米花”。

‌玉米是世界上種植量最大的農作物,同時也是全世界總産量最高的糧食作物之一。用途廣泛,經濟作用巨大,而培育優良新品種,是提高玉米單産的重要手段。通過多年實踐,梁曉玲帶領的團隊成為全國知名的玉米育種團隊,得到國內同行的認可與好評,她也被同行們親切地稱為“玉米花”“玉米姐姐”。

她的團隊獲得了國家植物新品種權23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技術標準18項,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多部;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00萬畝以上,為農牧民增産、增收作出了突出貢獻。

梁曉玲也因此獲得國家、自治區級科技獎勵10項,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從一顆小苗到花繁葉茂,從一名普通的農業專業大學生到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我一路走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到田間地頭去、到農民中間去,腳踏實地幹科研。”梁曉玲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紮根在新疆廣袤的玉米地裏。

2013年,玉米螟在南疆爆發,導致玉米大量減産。梁曉玲帶領團隊與植保專家們一邊幫助農民測試殺蟲藥劑,一邊給農民講授防蟲知識,還請來國家知名植保專家為農民解憂。第二年春播前,農民們主動找她們學習如何預防蟲害,如何實施治蟲計劃。當年,種植的玉米獲得了豐收。

有一次,在趕往基層為農民培訓的路上,因道路被挖斷,梁曉玲和同事們不得不鑽過一個鐵架子才能繼續趕路。就在她鑽鐵架子時,意外發生:因提前抬頭撞到架子上,半邊頭和臉都受傷腫了起來。大家都勸她返程醫治,可她看著即將到達的村莊,咬咬牙繼續前行。待紅腫稍稍緩解,她就開始給農民們講起了課。

“這些年,我深刻感受到農民的變化。”梁曉玲説,“在我們長期的科技服務下,農民的防治意識逐年增強,他們學習農業知識的願望和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這些更增加了她對玉米育種工作的熱情和熱愛。

2014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新疆農科院聯合培養博士,梁曉玲報了名。當時她已經51歲,很多人不理解,她説:“我不圖名利,只想在專業上有所創新。而要想掌握新技術,突破科研瓶頸,就必須終身學習。”

中國農業大學的實驗室裏,她常常一個人忙碌到深夜。她説:“我年齡大,記憶力不如年輕人,所以必須比年輕人更努力。”

近幾年,她已為團隊培養出年輕的帶頭人,指導團隊設立了分子育種目標,並與他們一起開展分子育種工作,利用基因晶片對現有種質資源進行檢測,明確親緣關係,劃分雜種優勢群,建立育種新模式。這標誌著她們的團隊正向常規育種與現代生物育種緊密結合的方向邁進。

如今的梁曉玲依然奮鬥在田間地頭,她説:“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的責任就是全心全意為老百姓選育更安全的品種。我的時間還是不夠用。”

盛開在新疆大地的“玉米花”,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