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一個“民族大州”的蓄勢與勃發(上篇)
發佈時間:2024-10-17 14:11:3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時光的表盤上,總在一些特殊而耀眼的時刻,標注出歷史嬗遞的進程,敘述波瀾壯闊的來路;
歲月的里程中,總在一些特別的年輪,給人汲取智慧、堅守使命、銳意進取、接續前行的力量。
70載奮發前行的里程,對於奔向現代化之路上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象徵著一路逶迤而來的奮鬥進程,串連起不畏艱辛、勇於擔當的激昂旋律。
瀚海大漠,夢想與榮光開啟之地
海西,之所以能夠在青海當地具有産業經濟源頭地位,並在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較大比重,與其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息息相關。
海西州地處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是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是重要的戰略支撐點和西部腹地的綜合交通樞紐,是青海省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門戶和向西向南開放的橋頭堡,也是青海省展開産業“四地”建設的主陣地、主戰場。
這裡,礦産資源種類齊全、儲量富集,是國家重要的資源集聚區,諸多珍貴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對國家戰略具有無可替代的支撐作用;這裡,地勢遼闊,加之良好的風能、太陽能條件天然成就,為發展清潔能源産業早已預設“伏筆”;這裡,擁有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産基地、有機枸杞種植基地、中國陸上第四大主力氣田,國家重要的純鹼、鎂係化合物、動力電池原材料生産基地;這裡,形成了青海省重要的工業經濟增長極、全國最大的迴圈經濟試驗區......在全國和青海省的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祖國聚寶盆,神奇柴達木”的使命和責任日益突顯。
從歲月深處走來,奮鬥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始終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始終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始終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始終牢記使命,勇毅前行。信念和力量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向著繁榮進步澎湃而去,走出了一條富有海西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書寫了海西逐夢發展的絢麗詩篇。
1954年1月,正式成立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標誌著海西州由此發端,開闢出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紀元;
1957年初,在海西州錫鐵山建成人員逾千、機械設備基本齊全的新型礦區,成為今天青海西部礦業公司最初雛形;
1957年10月,柴達木第一個煉油廠——油泉子煉油廠在海西州冷湖地區建成,為當時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最迫切需要的能源支援;
1958年9月,隨著地中4井的發現,拉開了冷湖油田大開發序幕。地中4井成為青海油田功勳井,為新中國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1958年末,海西州茫崖地區開始石棉開採,當年即産出青海省第一批石棉礦産......
蹚過歷史的長河,依託大自然的厚饋,海西州歷經無數考驗和挑戰,把實現夢想、追逐發展的光束,投向了八百里瀚海戈壁。柴達木開發史、創業史、發展史由此起筆、延篇。
滄桑大道,以改革聚合發展潮聲
在海西州遼闊無垠的區域內,豐富的資源寶藏成就了海西“資源大州”的美譽。同時,也因在這塊土地上長久繁衍生息著蒙古族、藏族、漢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幾十個民族的各族群眾,早已使這個相守相望的“民族大州”,在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團結進步感召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巨大合力,匯聚磅薄力量,為海西經濟社會發展之路,注入了綿延不竭的精神資源、強大動力。
依託這股強大合力,持續沸騰的柴達木開發建設,在曾經貧窮落後的海西大地上,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助力彼時年輕的共和國挺直脊梁、闊步前行。同時,也凝結出彌足珍貴的豐厚精神財富,此間形成的“兩路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精神譜係,在70多年的積累中,早已崛起為舉世矚目、高山仰止的精神巔峰。
精神的偉力在一代代柴達木人的奮鬥實踐中庚續、豐富和弘揚,牽引帶動海西州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與祖國攜手同行。
依託這塊土地上各族人民的凝聚之力,改革開放的大潮在縱橫八百里的柴達木盆地成席捲之勢、經久不息。帶起了海西州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富民與強州良性互動、經濟與社會協調並進、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競相發展、城鎮與鄉村共同繁榮、保護與發展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綠色低碳迴圈經濟依託良好産業基礎蓄勢而發;加快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全面推開的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鹽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興支柱産業勃然興起。
改革,弛而不息,帶動産業結構調整讓海西州農牧産業積澱了巨大潛能。枸杞産業在發展中已然成為獨具海西特色的重要支柱産業,枸杞全産業鏈産值突破百億元大關,並以其綠色有機無公害的優勢,打造成為推得開、叫得響的”柴達木枸杞”産業品牌。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特色種養業、有機畜牧業競相發展,成為海西州發展里程中“改革開放富起來”的生動寫照。
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繼而奔而“強起來”。海西,這個“民族大州”走過的蓄勢與勃發之路,折射出雪域青海乃至共和國奮發前行的歷程和身影。
厚積薄發,發展之路綻放滿目繁花
“在青海不謀民族團結,就不足以謀全局。”殷殷深情,諄諄教誨,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伴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在海西大地締結出一個新的發展春天,柴達木盆地依然憑藉民族團結進步集聚的力量,敞開胸懷,伸出雙臂,迎向千載難逢的新發展機遇,迎向大時代激起的潮涌拍岸。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在全國“三區三州”率先提前三年實現全域整體脫貧,實現了從根本解決貧困向逐步解決相對貧困的歷史性飛躍,並率先成功創建成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
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新動能,推動海西州經濟社會發展再譜華章、再奏強音。
2012年至2023年期間,全州地區生産總值由376.32億元上升到 828.19億元,以年均增長6%,持續走在青海省前列。每人平均GDP由7.7萬元增長至17.7萬元,始終位居青海省首位、排名全國城市每人平均GDP第12位。尤其是工業增加值從226.66億元增長到493.52億元,增長了2.2倍。展現出的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在青海省發展大局乃至在國家戰略層面的支撐作用更加突顯。
就在經濟發展全面恢復的2023年,海西州地區生産總值總量、第二産業增加值總量、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速、固定資産投資增速、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總量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中位列首位。同時,海西州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速在全國三十個民族自治州位列首位。
發展的觸角日益延伸,發展的後勁持續增強。
深化“放管服”改革,傾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海西州營商便利度不斷提級進位,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承接任務全面完成。對外開放日益深化,2023年完成進出口總值4.94億元。落實援青資金、項目,推動産業發展、民生改善,對口支援呈現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科技創新衍生新成效、新活力,接續認定科技型企業25家,3家科技“小巨人“企業乘勢崛起;項目建設持續發力,2023年,183個省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309.8億元,超出省定任務目標。産業延鏈、補鏈、強鏈項目蹄疾步穩,招商引資“築巢引鳳”.....今天的海西,改革創新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高品質發展前景更加廣闊。
海西,一個遠在中國西部的“民族大州”,在艱辛蓄勢中勃發奮起,其譜寫的篇章、描繪的畫卷也正奮力鋪展開來.....
文\圖 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