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青山中長出“詩意莊廓”

發佈時間:2024-10-09 08:19:49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王晶 | 責任編輯:吳一凡

清晨從西寧出發,沿G109國道行駛60分鐘左右,來到西寧市湟源縣日月藏族鄉兔爾幹村。土夯墻、生土磚,一排排別具一格的民宿讓人眼前一亮。“日月山下二十四個莊廓”,門口幾個大字讓人充滿好奇。

QQ20241008-062650

青山環繞下的二十四莊廓。(西寧市湟源縣日月鄉政府供圖)

沿著石子鋪成的小徑踏入莊廓,兩邊鮮花盛開,一條小溪從中穿過,仿佛來到夢想中的庭院。穿行其中,“踏歌行”“小庭花”“花間意”“四時好”……紅色門匾上寫著各莊廓名稱,頗具詩意的名字均來源於詞牌名。

莊廓是青海具有特定含義的建築形式,‌是由高大的土築圍墻和厚實的大門組成的四合院。‌不同於傳統民居,二十四莊廓是近年來兔爾幹村全新打造的莊廓聚落。

“這個建築是2015年臺達杯競賽獲獎作品的落地成果。”二十四莊廓負責人商選平介紹,莊廓緣起于2012年兔爾幹村的農牧民異地搬遷規劃,為了讓鄉村重新煥發活力,延續歷史傳承,通過臺達杯競賽,收穫了多個具備傳統建築文化特色的設計方案,後來實際建成28個莊廓並投入使用。

二十四莊廓將當地傳統莊廓的特色和綠色生態元素融入建設,採用當地土石材料,用厚厚的夯土築成大小不等、各具特點的新型莊廓和68間大小客房。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墻體新舊質地協調,與周圍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傳承和提升了當地農村的傳統建築面貌,為原本古老鄉村帶來新的生命力。

修剪整形、清理雜草……庭院中,45歲的兔爾幹村村民楊親秀正戴著草帽、手套侍弄花草。“我以前在外面務工,照顧不上家裏。4年前,我來到莊廓做些清潔院落的工作,每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在家門口就業,既能賺到錢,又能照顧家人,我現在挺滿意的。”楊親秀笑著説。

“莊廓從前期建造到如今的運營,帶動周邊100多名村民務工就業,鼓了鄉親們的錢袋子。”商選平説,除了住宿飲食,莊廓四週還分佈著文創超市、交流中心、藝術中心等大小不同的功能用房,日接待能力約150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日月山,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也是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歷史上“羌中道”“絲綢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節點。如今又成了青甘大環線“日月山—青海湖—茶卡鹽湖”旅遊熱線的必經之地,每到暑期遊人紛至遝來。二十四莊廓為八方來客提供剛需的同時,也成為遊人深入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的“轉机站”。

青繡窗簾、仕女壁挂、藏式大門……莊廓內,多種文化元素融為一體,大家在這裡打卡、拍照,體驗“網紅”民宿的獨特魅力。花兒隨風搖擺,鳥兒枝頭鳴叫,夜幕降臨,朋友們一起在戶外餐廳圍爐而坐,品一盞清茶,飲一杯美酒,頭頂漫天繁星,談天説地,感受城市裏尋不到的寧靜。

2018年,依託崑崙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兔爾幹村引進青海文旅投資有限公司,打造“日月山下二十四個莊廓”項目,逐步形成集“黨建+旅遊”“旅遊+科技”“旅遊+農牧觀光”“旅遊+庭院莊廓”“旅遊+康養”“旅遊+教學實踐”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新格局,有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二十四莊廓運營以來,通過建立黨建引領下的‘公司+莊廓民宿經濟+村民特色小吃’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吸引市民下鄉拉動消費,累計接待遊客超2萬人次,營業收入突破100萬元,帶動兔爾幹村20戶特色小吃合作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初步走上了‘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産業變強、村企共贏’的鄉村振興新路子。”日月鄉黨委書記朱生海説。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建築師與科學家通力合作,二十四莊廓成為國內第一個能源“自維持”的民宿聚落。

“兔爾幹村一帶全年有近3000個小時的日照時間,太陽能資源豐富。莊廓充分使用太陽光資源,因地制宜,在屋頂上鋪滿太陽能板,運用被動式太陽能技術和智慧微電網系統等,將光能最大限度轉成電能,解決日常用電,實現能源迴圈。”商選平介紹,二十四莊廓主張簡約、節制、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導生態、節能、環保的生活理念。

中國科學院太陽能熱利用及光伏系統重點實驗室研究示範基地、西北工業大學(國際合作)可持續建築與環境研究所綠色建築實習基地、青海省高原綠色建築與生態社區重點實驗室……如今,這裡已經成為多所高校及部門綠色建築研究基地。兔爾幹村也先後榮獲“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青藏高原農牧民低能耗材建築示範基地”“青海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等榮譽稱號。

打造民俗文化體驗中心,積極動員村民經營農家樂……當下,日月鄉正重點打造特色莊廓民宿、莊廓庭院鄉村遊、高原特種康養休閒、文創基地、碳中和科創基地、綜合商貿服務區等,激活特色小鎮活力,推進打造以昔日茶馬互市為景象,以日月鄉集肆為一體的高原文化旅遊體驗區。

藍天白雲下,牛羊悠閒漫步,牧歌悠遠飄揚,文成公主唐蕃古道的歌謠久久傳頌……如今,鄉村民宿不斷涌現,新的旅行居住方式,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在閒暇時光從城市回到鄉村,尋找“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