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關”古韻今風煥新彩
發佈時間:2024-09-27 16:22:52 | 來源:甘肅日報 | 作者:郎兵兵 | 責任編輯:吳一凡清晨,陽光漸次照亮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關,矗立在大漠戈壁之上的古建樓閣沐浴著金光,顯得格外壯美。
來自安徽合肥的遊客俞茂林站在城墻上,用手機定格女兒俞胡元一身戎裝、手執長劍的颯爽英姿。“置身古韻猶存的嘉峪關,仿佛夢回大漠邊關,就想給孩子拍張酷酷的花木蘭古裝照。”他笑著説。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經持續營造形成了關城與南北兩翼長城相互守望、墩臺與烽燧遙相呼應的嚴密軍事防禦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如今,600多歲“高齡”的嘉峪關依然熠熠生輝,離不開國家和地方的傾力守護。
一大早,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遺産監測中心副研究館員楊殿剛就和團隊穿梭在關城內,忙著給這座古老關隘做“體檢”。他們一會兒架起三腳架,使用遠距離裂縫測寬儀測量城墻的裂縫;一會兒又鑽進城門洞裏,用刀片小心翼翼刮下青磚上析出的鹽漬。
“近年來,我們運用測距儀、測斜儀、氣象儀、水分監測儀等高精度設備,結合實地取樣化驗,全面監測關城城墻、古建築的溫濕度、傾斜度及裂縫狀況。所有數據均匯總至監測平臺,通過定期大數據分析,我們得以實時掌握嘉峪關文物病變動態,為預防性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確保將病害扼殺在萌芽狀態。”楊殿剛説。
關城外,長城向茫茫戈壁延伸。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長城保護研究所所長張斌與同事在嘉峪關長城第二墩附近頂著烈日巡查。他們使用風速儀測量長城墻體底部的風速,並利用無人機採集周邊環境影像。
“嘉峪關的長城為土質長城,與常見的磚石長城不同,在西北風沙大、日照強的自然環境下顯得尤為脆弱。”張斌説,嘉峪關關城及沿線長城曾一度遭受風化、開裂、剝落、掏蝕等多種病害的侵襲。
一次搶救性“大手術”,讓嘉峪關轉危為安。2012年至2016年,國家實施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對嘉峪關關城和沿線夯土長城進行了全面保護修繕,根治了危及長城本體安全的病害問題。
成為“守關人”25年來,張斌見證了嘉峪關長城保護由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由探索性修繕向依託數據精準維護轉變。“長城修繕並非一勞永逸,常態化開展日常監測與保養是保護長城的最佳方式。”張斌説。
“除了保護長城本體,傳承和弘揚長城精神同樣關鍵。”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曉燕表示,嘉峪關憑藉其完整的古代軍事防禦體系、精巧獨特的建築結構、保存完好的歷史地理環境以及雄偉壯觀的自然景色,已成為國內熱門旅遊目的地,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前來體驗獨特的長城文化、絲路文化和邊塞文化。
大漠日落,夜幕下的關城流光溢彩。傳頌千古的邊塞詩詞,繁盛喧鬧的絲路集市,鮮衣怒馬的少年將軍霍去病……閃耀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幕幕,在古老城墻上活靈活現,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暑期,嘉峪關關城景區全面開啟夜遊模式,運用鐳射投影、數字科技、舞臺實景演藝等多元形式,使“天下第一雄關”在光影交織中煥發新顏,為遊客帶來前所未有的體驗,掀起旅遊新熱潮。
“夜遊項目的燈光、音響和動畫效果都非常出色,身處曠野之中、星空之下,更能感受嘉峪關的雄偉。”來自寧夏銀川的遊客黃莉説,她和家人沉浸于一步一景的故事中,仿佛瀏覽了一部長城史詩。
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李進賢説:“我們將以創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契機,全面提升嘉峪關保護、研究及弘揚水準,加速文旅融合,把嘉峪關打造成具有顯著標識和影響力的世界長城旅遊勝地,讓古老的長城遺産煥發新光彩,續寫‘天下第一雄關’輝煌新篇章。”
(據新華社蘭州9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