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旅遊

遺産旅遊,讓流動的運河留住流量

發佈時間:2024-09-19 17:03:06 | 來源:浙江日報 | 作者:陳黎明 | 責任編輯:吳一凡

浙東運河寧波段,位於大運河的最南端。運河從余姚入境,經鬥門、余姚城區、丈亭、慈城、寧波城區,至鎮海甬江口入海。

復旦大學旅遊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朝枝在一次寧波出差間隙,來到大運河畔散步。寧波城區和慈城的河段,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無論是河道整治,還是標誌性文物的保護,大運河寧波段都是非常值得稱道。”長期對國內多個重要世界遺産地進行旅遊發展與遺産保護跟蹤研究的張朝枝,還有一個身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産地可持續旅遊教席主持人。日前,張朝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聊起了自己與大運河浙江段的故事,和對大運河遺産旅遊的理解。

“所謂遺産旅遊,就是以到遺産地為目標的旅遊。”張朝枝告訴記者,遺産旅遊和一般旅遊最大的區別,就是強調人和遺産在文化意義上的關聯。

“遺産地往往與人們有著先天的文化與情感聯繫,也就是身份認同感。比如大家爬長城時都會想到‘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張朝枝説,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認同和自豪感的人,都會很自然地激發去看看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産的願望。

張朝枝告訴記者,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大運河,在發展遺産旅遊方面具有諸多價值。“從旅游動機上看,遺産旅遊蘊含強烈的身份符號意義,以及對文化意義的強化和彰顯。”張朝枝説,這也是遺産旅遊區別於一般旅遊的價值所在。

而從旅遊收穫角度來看,遺産旅遊具有更具體的文化體驗感和情感享受。“比如我們常説大運河是偉大的工程,但這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只有真正到現場感受運河的寬度、運河的流動,人的豐富情感才能被調動出來。”張朝枝説,這也是為什麼要鼓勵大家去運河邊徒步、騎行的原因。

張朝枝所言,正是許多遊客所感。杭州拱宸橋,一座題有“京杭大運河南端”字樣的石碑,常常引來遊客爭相拍照留念。人們品讀附近標識牌的文字簡介,望著河中往來的客貨船,真切感受何為“至今千里賴通波”,更感嘆古人的創造力,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旅遊一般強調‘行短遊長’,而在大運河這種長距離的線性場景中,行走本身也是遊覽,可謂‘行遊一體’。”張朝枝説,線性遺産的每一段線路,每一處節點如橋梁、博物館等,都能調動參觀者的情感。

近年來,隨著文旅市場和“國潮”的持續火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遺産地旅遊。張朝枝認為,根本原因在於近年來國人文化自信的不斷增強和對傳統文化興趣不斷提升。“此外,文旅市場的産品供給日益豐富,品質越來越高,加上政府部門的大力宣傳和推動,進一步促進了遺産旅遊的火熱。”張朝枝説。

“走一段線路,參觀一個點位,都是遊客和運河沿線城市的深度互動。”張朝枝説。大運河畔,始建於唐朝開元年間的慈城,明清古建築鱗次櫛比,至今還有不少居民生活在這裡。飛檐翹角,灰磚白墻,遊客漫步其間,處處可感受大運河和千年古縣城的古風今韻。在浙江,這樣的古鎮老街還有不少。它們生長在運河畔,見證著歲月無聲,也引來各地遊客,深度感受運河遺産的文化魅力。

發展包括大運河在內的遺産旅遊,既是向世界傳播中國遺産價值,也是用旅遊推動遺産保護。“通過發展包括大運河在內的遺産旅遊,有助於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張朝枝説,發展遺産旅遊,不僅能彰顯和傳播大運河的文化價值,也能通過發展旅遊經濟反哺遺産地的保護工作。

大運河遺産旅遊和打造“遊客的運河”這一理唸有怎樣的關聯?張朝枝告訴記者,面向遊客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産品和服務,培養遊客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就是在打造“遊客的運河”。

當談到發展大運河遺産旅遊和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關係,張朝枝表示,文旅融合功能區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一,發展大運河文化遺産旅遊,對於彰顯和傳播大運河文化價值、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發展大運河遺産旅遊,也是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這正是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要目標之一。”張朝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