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河清流源源不斷滋潤華夏大地
發佈時間:2024-09-18 13:19:45 | 來源:青海日報 | 作者:張多鈞 | 責任編輯:吳一凡▲黃河流經尖扎縣。本報記者才貢加攝
▶黃河畔特色種植讓群眾增收。本報記者李慶玲攝
大河滔滔,浩渺磅薄。
黃河哺育中華民族,孕育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境內黃河干流長度1694公里,佔黃河總長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達264.3億立方米,佔全流域徑流量的49.4%,既是源頭區,也是幹流區,在黃河流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
五年來,青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國之大者”,把加強黃河保護和治理作為治青理政的關鍵之要,著眼流域和源頭、國家戰略和源頭責任、保護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和全局視野,切實扛起“源頭責任”、體現“幹流擔當”,為大江大河治理貢獻青海智慧,讓黃河清流源源不斷滋潤華夏大地。
守護源頭活水打造“生命之河”
黃河發源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顏喀拉山北麓,每年源源不斷地向下游輸送清潔水源。源頭活水是水中鑽石,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因此,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安全不僅關係青海自身發展,更關係到全國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甚至關係到全球生態安全。
青海牢固樹立全流域共建共治理念,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實施好保護“中華水塔”行動,在全流域率先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穩固提升黃河流域上游水源涵養功能,舉全省之力維護好母親河的健康,確保一河清水向東流。
立秋後的草原草色漸黃,秋風中帶著絲絲寒意,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鄉白瑪納村生態管護員周太騎著摩托車,迎著刺骨的寒風穿梭在草原。
周太巡護的重點區域是一山一湖一河。一山是崗納瑪,漢語意為“黑山”,但是它並不是純黑色,山上有一片3333公頃左右的天然林。一湖是崗納瑪措,是瑪多縣僅次於扎陵湖和鄂陵湖的第三大湖,是白鶴、灰鶴等“明星鳥類”的棲息地。一河是黃河,黃河主流流經村裏50多公里。
“我是一名生態管護員,更是一名黨員,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守護好家鄉的綠水青山,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周太説。
瑪多縣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的美稱,是黃河源頭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上世紀90年代,過度放牧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瑪多縣自然生態急劇惡化。這些年,瑪多縣從成為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一期、二期,再到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黃河源頭生態屏障越發堅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奔流而下的黃河成為了野生動物生命的搖籃。
強化系統治理
打造“美麗之河”
秋日的傍晚,天邊像火一樣通紅,照耀著湟水河發出金燦燦的光,湟水河旁的三河濕地公園綠樹成蔭,鳥鳴啾啾。
三河濕地公園地處海東市樂都區東大橋與水磨營大橋之間南北岸的灘地,由三條河流交匯而得名,濕地公園分南北兩湖,北湖引水水源為引勝溝,南湖引水水源為崗子溝,公園因地處湟水河、引勝溝河、崗子溝河交界的三河六岸而得名三河濕地公園。
三河濕地公園的“前身”是湟水河畔的一片荒灘地,草木荒蕪。湟水河是黃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流域安全關係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因此,三河濕地公園的建成是樂都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實踐。三河濕地公園通過對湟水河河水沉澱,實現自然凈化後,將原來的荒灘地改造成生態景觀帶,不斷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湟水奔流入黃河。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青海省積極行動,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守護母親河,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加強水資源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確保黃河水量充沛、水質優良。加大對黃河沿岸生態修復的投入,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沙化土地治理等工程,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同時,強化環境監管,對污染企業堅決説“不”,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
此外,青海切實發揮“幹流擔當”,全方位、全過程推進流域環境協同治理,完善空間、總量、項目“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制度,以有效解決流域農牧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和城鄉環境突出問題為重點,統籌推進水環境、大氣、土壤、固體廢棄物污染聯防聯治,強化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流域環境品質。
如今的青海,黃河青海段成為“無廢黃河”,天下黃河青海清成為常態。
厚植綠色底色
打造“興業之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青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按照“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産業“四地”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如今,漫步黃河兩岸,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成效顯著;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供給能力持續提升;現代綠色産業體系不斷健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持續提升;蘭西城市群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農業産業園位於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緊臨黃河,海拔低,在海東市乃至全省屬於較為溫暖的區域,適合發展果蔬種植。
近幾年與時俱進的發展,讓“黃河彩籃”高原現代農業産業園成為全省設施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試驗、示範、推廣的樣板園,是國家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七部委批准的首批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單位以及海東市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我們園區所有工作的落腳點就是做好管理和服務,密切聯繫群眾,帶動群眾增收。”循化縣現代農牧業示範管理委員會黨支部書記、主任馬建斌介紹,目前,園區直接帶動種植戶86戶,實現就業270多人,務工收入近600萬元,年每人平均增收2.2萬元。
青海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發展生態經濟、迴圈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四种經濟形態”為引領,著力構建綠色現代産業體系,積極拓展延伸産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培育壯大支撐黃河青海流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當前,青海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也迎來黃金窗口期,加快發展以綠色算力為引領的新質生産力,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符合青海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現實需求。
年初,青海省綠色算力産業專家諮詢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舉行。本月初,青海省科協綠色算力産學聯合體成立。如今,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成為青海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賽道”。
助推生態旅遊
打造“宜居之河”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如今的黃河兩岸,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環境更優美了。隨著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青海依託資源稟賦,壯大農牧業發展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手工業、鄉村旅遊等鄉土産業,建設一批民族工藝品加工、農畜産品集散、休閒觀光體驗等專業化村莊。
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位於尖扎縣東南部,地處黃河岸邊,自然環境優美,美麗的黃河水不僅是德吉村堅固的生態屏障,也成為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陣地。
“德吉”在藏語中意為“幸福”,這也寄託了搬遷群眾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事實上,嚮往的幸福已成真。
2017年,尖扎縣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戶946人,告別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淺腦山區,來到依黃河而建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地處黃河畔的昂拉鄉德吉村。2018年,德吉村開始打造旅遊特色村莊。同年10月,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020年7月,進入第二批擬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自此德吉村實現了從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轉變。
德吉村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青海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生産強産業美、生態優環境美、生活好家園美的鄉村振興樣板,打造“河湟民宿”“環湖牧居”“多彩藏居”等特色民居和鄉村建築,因地制宜建設一批集中連片的美麗宜居示範鄉村,農牧民群眾收入顯著增強。
弘揚黃河文化
打造“魅力之河”
九曲黃河,川流不息,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黃河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源泉所繫、血脈所依、根魂所在。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黃河文化是一種典型的農業文化,自秦漢以後,黃河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區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青海自西漢起逐步納入中央管理體系,中原文化隨之進入河湟。此後數千年,青海在天下格局的變動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河湟文化格局,河湟文化成為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
文化遺産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旅遊是傳播文化遺産社會及文化價值的重要路徑。瞿曇寺,我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組明代官式建築群。從整體構想設計到營造施工手法,整個建築無不具有典型的明代官式風格和甘青地方漢族建築特色,不僅有“小故宮”的美譽,其回廊壁畫更被讚譽為“前有敦煌,後有瞿曇”。
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讓這座古建築群充滿魅力、令人神往。
為了實現“高水準保護、高效率利用、高品質發展”,2015年4月,樂都區編制《瞿曇寺保護規劃(2015-2030)》,確定實施文物保護、環境整治、生態綠化、新鎮區建設、商業配套等六大類項目共37項。
文物保護——對瞿曇寺和藥草臺寺現存城墻進行維修加固,對瞿曇寺所有古建築上的壁畫實施文物本體保護修復;
環境整治——遊客服務中心項目、瞿曇寺博物館、瞿曇景區基礎配套設施項目相繼實施;
生態綠化——羅漢山、鳳凰山綠化水利配套工程先後提上日程;
……
“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是更好地發揮文化遺産的社會及文化價值的重要一環。文旅融合,恰恰為新時代文化遺産的活化提供了可行性路徑。
青海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以河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加強歷史文脈延續保護與傳承,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以河湟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旅遊帶,打造千里黃河文化走廊,加強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講好青海“黃河故事”,不斷增強河湟文化的生命力、傳播力、影響力。
2024年9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領航掌舵、指明方向。
青海將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量水而行、節水優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堅持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促進全流域生態保護上新臺階、綠色轉型有新進展、高品質發展有新成效、人民群眾生活有新改善,奮力譜寫黃河流域青海段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