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文化

探古尋“薊”,揭秘文物發現的故事

發佈時間:2024-09-10 11:33:47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張帆 | 責任編輯:吳一凡

薊州區“四普”工作隊隊員正在開展外業調查。照片由薊州區文保所提供

開欄語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工作。

目前,我市正在深入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二階段實地調查工作,這是文物普查的中心環節和關鍵性步驟,這一階段將持續到2025年5月。

本報今起推出“文化中國行·四普‘津’行時”專欄,記者將走進文物普查現場,聚焦我市16個區在“四普”實地調查中的新舉措、新實踐、新探索,講述文物發現背後的故事,展示科技賦能文物普查的創新力量,記錄新時代文物人擇一事終一生的最美奮鬥,詮釋社會各界助力文物保護的新模式……您將跟隨記者的腳步,在這次“文物之旅”中探尋城市記憶,觸摸歷史細節,感受文脈悠長,領略大美天津。

薊州,古稱漁陽,歷史悠久,擁有寶貴的文化遺産,古塔、寺廟、碑刻、古墓眾多。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薊州區針對不可移動文物分佈情況及類別,因地制宜,確定了“由南向北,自西向東”的工作路線和“由簡到繁,先做建築石碑,後做勘探遺址墓葬”的時間安排。目前,薊州區“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復查率達64.2%,調查區域覆蓋率62.6%,“四普”工作進度已過半,新發現4處不可移動文物。日前,本報記者跟隨“四普”工作隊走進薊州,揭秘文物發現背後的故事。

“澆”出來的“新”文物

從薊州城區驅車向南,十余分鐘車程後便到了依山環水的邦均鎮。這裡自古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是軍商重鎮,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近日,薊州區新發現的一處不可移動文物——漢代古墓葬,就坐落在邦均鎮。

每天清晨,年屆七旬的村民閆會珠都會澆灌自家的田地。令她感到奇怪的是,最近地裏總會出現“跑水”現象,壟溝裏的水流進地裏後,不一會兒便沒了蹤影。説起那天的怪事,閆會珠仍記憶猶新:“給地裏澆水,一般是先汪著水,然後水會慢慢地滲下去。有一塊地,水一澆下去,就不見了。我繼續往地裏澆水,結果發現,衝出來一個洞口,仔細一瞅,下面居然是空的,估計有一米多深,洞口邊還露出了磚。”

作為土生土長的邦均人,閆會珠馬上意識到自家地裏可能有“情況”,“因為我們村以前挖出過古墓,距離這裡不遠的道邊就立著‘邦均漢墓群’的護碑。我尋思這地底下可能真有‘物件’,就趕緊聯繫了村幹部。當天下午,專家就來了。專家查看後,説我家的地裏有漢代古墓葬。”

在西後街村黨支部書記郭軍看來,這些年,隨著文物保護宣傳的普及,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現在,大家都知道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要科學保護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産。一旦發現線索,大家都會第一時間聯繫村幹部,村裏再報給文物部門,請專家來勘查,絕不會自己挖。”

記者在閆會珠家的田地裏看到,因“跑水”而發現的墓葬處已由文物部門進行回填,並重新種上了作物,只是這裡的地勢比周圍低了許多。

“接到村裏上報的線索後,薊州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立即聯繫了專家進行勘探調查。”薊州區“四普”工作隊隊長劉福寧説,“通過探孔土樣中的花土、磚渣及棺痕分析,基本判定了古墓葬埋藏的存在。我們以5米為間隔使用探鏟對墓葬群的範圍進行勘探,在地表採集到大量的繩紋磚、楔形磚及較多陶片。這次新發現的墓葬群為研究薊州地區漢代墓葬形制特徵及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1956年,邦均鎮首次發現漢墓群,出土了大量陶器,專家判定其分佈範圍內有大量漢墓存在。

此次新發現的墓群與邦均漢墓群為同期遺存。劉福寧説:“邦均地處盤山南麓的臺地區域,地勢較高,適合人類生産生活,因此,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分佈比較密集。”

實地踏查收穫新發現

在文物普查工作中,每一條線索都彌足珍貴,這讓文保工作者既興奮又深感責任重大。發現不可移動文物新線索,需要依靠公眾不斷提升的文物保護意識,也離不開文保工作者敏銳的“眼力”和不懈的“腳力”。

薊州區“四普”工作隊在對薊州城區進行走訪調查時發現,三八水庫南岸有一座紀念碑。工作隊隊員高震宇告訴記者:“我們發現時,碑刻已有部分風化,石碑上的文字模糊不清。為了提取更多文物資訊,我們採取了拓印的方法。”

根據碑文記載,此碑為紀念1958年薊州婦女修建水庫而設立。在碑體下方,鏨刻著這樣的文字:“……動員了四千六百名英雄姊妹,以愚公移山的決心和沖天的革命幹勁,從三月十八日到七月一日,鏖戰四十三晝夜,建成水庫一座。”

高震宇説:“薊州三八水庫承載著深刻的歷史記憶,當地婦女在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艱苦年代,建設全靠手挖肩扛。這座水庫是全國範圍內為數不多的由女性興修水利工程的經典工程之一,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重要物質實證。”

目前,薊州區在“四普”期間新發現的另外兩處不可移動文物分別為邦均鎮東漢時期石人造像和辛東漢代墓葬群,均是“三普”後尚未登記、2012年以來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

其中,邦均鎮東漢時期石人造像仿佛一位威武的尊者,頭戴平頂圓帽,身著長至足部的交領右衽長袍,依稀可見圓領內衣,腰束一條寬頻,站立作拱手狀。造像造型古樸,雕刻精美,為研究薊州地區漢代造像雕刻藝術提供了重要參考,對東漢喪葬習俗研究亦有所助益。

辛東漢代墓葬群遺址形狀近倒梯形,它與周邊的辛西墓葬群應為同期遺存,為天津地區漢代墓葬形制特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探索漢代喪葬習俗、喪葬制度具有較高的價值。

據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我市各區“四普”工作穩步推進,已取得顯著成效,通過線上徵集線索,獲得80余條不可移動文物新線索,並下發各區進行實地調查,已確認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7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