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繡出新生活,也繡出了團結友愛”
發佈時間:2024-08-28 15:40:31 | 來源:廣西日報 | 作者:魏碧鋒 | 責任編輯:吳一凡山水邊城,錦繡靖西。
舊州古鎮是靖西市山水風光的縮影,以製作傳統民族工藝品——繡球而聞名。近2500名村民中,一大半都在從事繡球相關工作。
當地人穿著民族服飾,坐在家門口縫織繡球的場景,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47歲的壯族婦女朱紅芳每天都會搬著小板凳,坐在家門口織繡球。手藝是從媽媽那裏學到的,多年後,又傳給了她女兒。
作為民族文化的象徵,繡球的製作工藝複雜而精細,包括漿布、裁剪、繪圖、刺繡、縫合、填充、拼縫等多個步驟。其中,刺繡是最考驗技術的環節,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繡娘的心血和智慧。
朱紅芳左手手指上貼著一塊創可貼,那是織繡球時扎破的。于她而言,繡球是養家糊口的手段,一隻繡球售價從20元到200多元不等。除了賣給遊客,網上銷路也很不錯,一年下來,她光織繡球可以為家裏增加上萬元收入。
對另一些人來説,繡球則是一種情感寄託與傳承。
“雖然做了一輩子的繡球,但我還總想著如何去創新傳承這門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繡球。”82歲的非遺傳承人黃肖琴老人耳聰目明,至今仍然堅持刺繡。
她介紹説,舊州古鎮的繡球製作技藝源遠流長,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手藝都是一輩一輩傳承下來的。如今,她的兒媳婦也成了一名非遺傳承人。
舊州街黨總支書記趙斌説,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村裏設立了繡球非遺傳習基地,邀請老一輩藝人傳授技藝,培養年輕一代對繡球文化的興趣和熱愛,這幾年,會繡繡球的孩子也多了起來。
事實上,在舊州古鎮,繡球製作已經超越了傳承保護的範疇,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8月27日,“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之“八桂大地展新顏”採訪團來到舊州古鎮,恰巧碰到了好幾個外地來的旅遊團,在鵝泉河邊的古鎮裏,遊客們看繡球、做繡球、拋繡球……好不熱鬧。
趙斌介紹説,繡球作為特色旅遊紀念品備受遊客青睞,他們依託獨特的繡球文化,打造了一系列旅遊線路和産品,每年吸引遊客超過百萬人次。
來自山東的漢族夫婦劉昌磊、王秀芬瞄準商機,和當地村民一起,成立了一家專門製作繡球的公司,專注于繡球的生産製作、創新設計和銷售,去年公司營業額超過800萬元。
公司化生産的繡球不僅保留了傳統的繡球製作技藝,還融入了現代元素,推出了定制繡球和功能性繡球,極大地豐富了繡球的産品種類,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繡球繡出了我們的新生活,也繡出了大家的團結友愛。”王秀芬説,他們夫婦紮根靖西已經快20年,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
在王秀芬看來,在繡球製作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村民共同協作、相互學習,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繡球成為了連接各族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來源:廣西日報 記者 魏碧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