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下石榴紅|“各民族兄弟都要過上好日子!”
發佈時間:2024-08-22 11:35:1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在崑崙山腳下茫茫戈壁中,格爾木市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民族團結的光輝。格爾木,隸屬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理位置獨特,是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區)交匯的中心點,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舞臺。在漫長的歲月中,各民族同胞攜手並肩,共同書寫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壯麗篇章。
近年來,格爾木市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目標,通過強化宣傳、營造氛圍、豐富載體,夯實民族團結基層基礎,弘揚兩路精神,創新打造民族團結“文明城”“幸福城”“宜居城”等務實推動創建工作縱深發展,榮獲第四批、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等榮譽。
團結花開長江源
長江源村,原處於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山鎮沱沱河地區。2004年,為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群眾從沱沱河地區搬遷至格爾木市南郊的移民定居點,也就是現如今的長江源生態移民村。
八月的長江源村,天高雲淡,綠樹蔥蘢,鮮花盛開,處處是和諧、發展的景象。走進長江源村,放眼望去一片片鮮艷的國旗迎風飄揚,戶巷村道乾淨整潔,空氣中散發著酥油糌粑的香氣,村民臉上幸福笑容的背後是長江源村人民的幸福日子,是長江源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共同維護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
説到長江源村的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道路兩邊大大小小的商鋪,漢族超市、清真餐館和藏族特色商鋪應有盡有,每個商鋪的名字和裝飾均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在長江源村,一個個民族團結故事,見證著各民族在生活、經濟和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誰也離不開誰,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更加有力地推動著經濟發展,先後榮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族團結示範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鄉村振興示範點”“青海省2019-2021年度文明村鎮”“省級生態文明村”“青海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青海省鄉村旅遊重點村”“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省級文明村”等稱號。
一項項榮譽背後,是格爾木市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個縮影,也是格爾木各民族同胞共同奮鬥的身影。
團結花開在基層
格爾木市雖然只有30萬人口,卻有35個民族,在各民族之間如何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方面,格爾木市積累了自己的有效經驗。
一個小矛盾,如果不加以調解,就可能引起大的誤會。為了把各族群眾之間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格爾木市建立了各個村鎮的村規民約、鄉規民約,調解各類社會關係,完善群眾訴求反映機制,確保訴求渠道保持暢通,讓各族群眾有話就能説、有問題就能提,將人心牢牢聚在了一起。
據了解,為持續提升網格化服務管理水準,格爾木市科學劃分310個基礎網格,將黨建、民族團結、消防等部門工作“多網合一”,建立“聯點包片領導+城區(街道、鄉鎮)+聯點社區+聯點單位+網格員”五級網格體系,努力推動基層治理由粗向精細、靜態到動態、分散到集中、局部到全面的轉變,不斷夯實民族團結基層基礎。
沏一碗滾燙的茶,用蓋子慢慢刮開熱氣,眾人圍坐著邊喝邊聊,一碗濃茶的功夫,家長裏短、矛盾糾紛都化解在熱乎乎的談話中。“刮碗子”是西北地區民眾喜聞樂見的休閒方式和待客之道,也是格爾木市金峰路街道的“楓橋經驗”。
近年來,金峰路街道拓展和延伸服務思路,結合轄區群眾喜聞樂見的“刮碗子”飲茶方式,拓展思路,創新推出“刮碗子”接訪調解工作法,認真傾聽老百姓密切關注的拆遷遺留問題及訴求,針對問題做好拆遷政策的解釋和受理,綜合考慮拆遷遺留的矛盾糾紛的性質特點,推廣調解、協商等非爭議解決方式,聯合社區、司法部門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提高工作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切實將矛盾化解在源頭、糾紛平息于一線。
團結花開校園春
據了解,格爾木市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設好思政課、民族理論政策基本常識和民族團結教育課程,增強各族學生的祖國觀、歷史觀和民族觀。
走進長江源民族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校園內隨處可見的民族團結宣傳標語和文化展板。從教學樓的走廊到操場的圍墻,一幅幅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的圖畫和文字,生動地展現了各民族的風俗文化和團結互助的故事。
據了解,學校將民族團結教育納入教學體系,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向學生傳授民族團結的知識和理念。在品德與社會、語文等課程中,老師們巧妙地融入民族團結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在校園裏,各民族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場景隨處可見。漢族學生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少數民族學生教漢族學生本民族的語言和習俗,大家共同進步,共同成長,不僅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中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近年來,格爾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緊抓住青少年“拔節孕穗期”,深入推進青少年“築基”工程,通過系統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主線更加鮮明,不僅促進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也為培養具有民族團結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成于和睦,力生於團結。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
無數春秋寒暑,曆盡沐風櫛雨,格爾木這座因路而生、因路而興的城市,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青藏高原之上。在1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十五個民族兄弟姐妹團結一心、守望相助,創造著民族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輝煌事業,建設著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格爾木。
(文/蔡得軍 圖片由格爾木市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