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青海省剛察縣:“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搬遷只為祖國好

發佈時間:2024-08-22 11:35:1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8月,微風輕撫著廣袤的金銀灘草原,藍天白雲下格桑花和馬蘭花肆意綻放,人們徜徉在歌中的美麗遠方,徘徊在爆轟墻、半掩體車間旁,回望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神秘而光榮的激情歲月。

其中,有這樣一群人舍小家顧大家,通過一次艱辛的搬遷,成就了後來更加輝煌燦爛的金銀灘。

遊客了解牧民搬遷歷史。

時間退回到1958年3月,蘇聯選派專家組來華與中國專家聯合選擇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地點,當時基地選址準備了四個點,研究的初步結果傾向於甘肅張掖地區,但經實地考察後,中蘇專家覺得不理想。時任青海省委第一書記高峰就對專家們説:“要不,到我們青海去?我們青海有一個地方,地區很開闊,叫金銀灘,有多少工廠都能放得下。”隨後,選址小組赴青勘查,專家組到達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銀灘後,發現這裡四面環山、水源豐富、地廣人稀、利於保密,非常適合建立核武器研製基地。1958年7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批准了二機部上報的核武器工程選址報告,代號02工程,稱“221基地”。於是,1958年10月,一項神秘而艱巨的“搬遷”任務緊急下達:“因國家建設需要,金銀灘草原上的牧民都要搬走。”從此,這片草原千百年的沉寂被打破,與和平和安寧緊密相連。時任海北州第一任州長的夏茸尕布深知,世代居住在此的牧民故土難離,但國家建設更加重要,任務交給他,他一定要完成。朝鮮戰爭期間,動員群眾和僧侶捐款集資購置戰鬥機支援前線,他完成了;護送十世班禪安全返藏,他完成了;這次,動員包括自己家人在內的1279戶6700余人,在短時間內完成搬遷,他也要完成,而且一定要完成。夏茸尕布心裏清楚,10月的草原已經開始下雪,一路上風雪交加,搬遷路途肯定很艱辛,但國防建設要保密,他不能向大家透露搬遷的真實原因,只能以身作則,先拆了自家的帳篷,再動員自己的母親和妹妹拆,接著又走訪了每一戶牧民,告訴他們:“只有新中國好了,生活才能更好。”“只有新中國好了,生活才能更好。”飽受舊中國苦難的牧民群眾心裏明白,是中國共産黨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草場和牛羊,雖然他們説不出什麼大道理,但知恩圖報是草原兒女的品格。於是,搬遷的奇跡就這樣發生了。金銀灘1000多戶6000余名牧民,趕著15萬多頭牲畜,沒有提出任何條件,準備在雪海茫茫中離開他們繁衍生息的牧場。80歲的南保是搬遷親歷者之一,當時只有14歲的他依然對那段搬遷歷程歷歷在目。他時常對外孫女多吉卓瑪説:“收到搬遷命令後,灶臺裏的飯都來不及吃,門口的藏獒都沒來及牽走,舉家搬遷到祁連縣野牛溝鄉達玉村,路途遙遠,很多牲畜死在了路上,特別艱苦。”來不及傷感留戀,來不及深情告別,大家扶老攜幼,起身離家,趕往新的安置點,安置點最遠的有500多公里,最近也有100多公里。路途遙遠,山大溝深,翻過雪山還要跨過河流,一面要讓牲畜吃草,一面還要走路,在南保的印象中,每天都在不停地走路。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氣溫下,路上到處是厚厚的積雪,正是應了那句:“天地一混同,一走一窟窿”。

搬遷途中(資料圖)。

大雪覆蓋草原,拾不到牛糞,只能燒帳篷桿子和馬鞍來取暖,到了晚上,又沒有帳篷,牧民們就裹著皮襖蜷縮在毛氈上,露宿在雪地裏,大多數人凍壞了手腳,大人小孩都得了雪盲症,很多人病倒在了遷移的路上,甚至還有婦女在路途中生下孩子,但艱苦的環境中新生兒很難存活,幼小的生命被永遠定格在了搬遷路上。就連牛羊也因為饑餓和疲勞在途中大量死亡,幾個月後到達新牧場時,很多人幾乎一無所有。1959年2月,1279戶6700多名蒙古族、藏族、回族、漢族牧民及155473頭(只)牲畜,終於抵達祁連縣、剛察縣等地的新安置點,他們在新的草場安家立業。1993年,221基地完成歷史使命正式退役,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很多牧民遷回了闊別30余載的故土,他們終於知道舉家搬遷後,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金銀灘草原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壯了國威、軍威。南保説:“搬遷犧牲很大,但聽了黨的號召就要義無反顧地搬,祖國好,我們才能好,現在我們生活得很好,很自豪。”這次史詩般的搬遷雖然艱辛,但親歷者覺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理所當然,他們以樸素、真摯的情懷為國家作出了大貢獻,默默付出,無怨無悔。2002年,南保及家人回到了海北州海晏縣西海鎮,孩子們長大成人,孫子輩都到了入學的年紀。為了回饋祁連縣和故土西海鎮,他專門為兩地小學各捐贈50隻、100隻羊,表達他樸素的愛國情懷,而這份情懷也深深感染著他的家人。如今,南保的外孫女多吉卓瑪已成為青海兩彈一星幹部學院的一名講師,她時常講述長輩們的“搬遷故事”,感染著一批又一批學員。多吉卓瑪説:“作為‘遷三代’,每次講到搬遷的故事,我都會熱淚盈眶,祖輩們用實際行動教導我們要搞好民族團結,為自己的家鄉多作貢獻,我會在我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行動回饋家鄉。”

(供稿單位:青海省剛察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