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旅遊

剪紙的鏤空裏藏著“守藝人”的別樣情懷

發佈時間:2024-08-20 16:52:03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image.png

程俁薇

一把剪刀、一摞紅紙,這簡單的工具,正是吉林省級非遺項目佟佳江滿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叢永莉所熱愛的世界。

8歲學剪紙,剪了一輩子

“佟佳江滿族剪紙”起源於明末清初,是流行于吉林省長白山地區的滿族民間藝術,是滿族民間剪紙的重要分支,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伴隨著“咔嚓咔嚓”的聲響,紙隨剪落,一開一合,一旋一彎,幾個回合下來,一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便在叢永莉手上誕生了。

image.png

正在剪紙的叢永莉

叢永莉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市的一個滿族家庭,受奶奶影響,她8歲就開始學剪紙,一剪就是一輩子,到現在已經60多年了。她從小就有剪紙天賦,在一眾小夥伴中脫穎而出,12歲就能獨立創作大幅剪紙作品。

長大後,叢永莉不斷鑽研,精進剪紙技藝,參加工作後也沒有放下過剪刀,其剪紙作品陸續在國際、國家級、省市級比賽中獲獎。

在她的一幅名為《老奶奶您先吃》的作品中,一個男孩拿著一串糖葫蘆要給老奶奶吃,老奶奶盤腿而坐,手中拿著扇子,滿臉幸福的笑容,地上還有只小貓,整幅作品洋溢著生動和諧的氣氛。

“這幅剪紙不僅剪出了傳統滿族家庭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還體現了中華民族最為傳統的孝道。”叢永莉驕傲地説,這幅作品在“第十四屆中國人口文化獎”中獲得了優秀獎。

既要守正也要創新

直到現在,叢永莉還記得小時候和奶奶學剪紙的場景。那時候沒有紙,奶奶就把糊窗戶剩下的泛黃的毛頭紙熏黑後當剪紙用。此外,苞米窩、樺樹皮也是剪紙的好材料。

“起初我覺得奶奶的剪紙作品太粗糙、粗獷,總讓奶奶先把形狀畫出來再上手剪。長大後我在學習中開闊了視野,才意識到奶奶剪的才是地道的滿族剪紙,那種粗糙感才更能體現原生態的美。”叢永莉説。

現在創作時,叢永莉更加注重保留滿族剪紙的粗獷之美,傳承奶奶的剪紙技巧,在創作風格、主題、選材用料上遵循滿族的風俗習慣,凸顯原生態之美。

另一方面,叢永莉又不想完全拘泥于過去的創作思路,她認為可以在傳承滿族剪紙技藝精髓的基礎上創新剪紙的技藝和表現領域,讓滿族剪紙更好地發展和傳揚。在技藝上,叢永莉加入了其他剪紙的“勾、彎、月、打毛”等技法,使作品更加細膩。

叢永莉剪紙作品《東北二人轉》 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在主題上,她嘗試結合時令等元素,進行寓意更加豐富的創作。“牛年我就剪各種形態的牛,虎年我就剪各種形態的虎,去年冬奧會,我還創作了奧運主題的作品。”叢永莉説。

多年來,叢永莉將精力放在滿族剪紙的傳承上,2011年,她成為吉林省級非遺項目佟佳江滿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佟佳江滿族剪紙傳習所”成立。

挖掘保護傳承好非遺文化

一年中,叢永莉有大半年在全國各地進行田野調查,每次出門近一個月。

外出采風時,叢永莉會順帶挖掘出當地很多非遺資源,她會熱心地幫助這些手藝人申報非遺項目。“這些非遺資源如果不保護、不挖掘,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那就太可惜了。”她感嘆。

叢永莉覺得,非遺文化關乎民族記憶,蘊藏著家國情懷,她有使命把研究領域拓展到滿族剪紙之外。比如針對關東人蒸面燈的習俗,叢永莉就覺得非常有意思,便展開了這方面的研究,她也因此成為通化市級非遺項目正月十五蒸面燈習俗的代表性傳承人。

image.png

叢永莉剪紙作品《白山情》 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我從小就接觸民俗,深刻感受到它們的可貴,因此會一直研究下去,把這些古老的技藝傳給我們的子孫,也會把更多中國文化元素融入我的剪紙作品裏,讓世人通過剪紙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叢永莉説。

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滿族剪紙承載著長白山燦爛而厚重的文化,像叢永莉這樣的非遺傳承人還有很多,他們默默地堅守,在傳承中創新,展示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