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民族科普

攻克繁育難題 文昌魚變身模式動物

發佈時間:2024-08-19 16:36:57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符曉波 | 責任編輯:吳一凡

image.png

圖為研究團隊培育的文昌魚。受訪者供圖

不久前,記者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文昌魚魚房內看到,不同規格的水桶和魚缸整齊排列,泵氧設備不停運轉,文昌魚正在這裡健康生長。

文昌魚作為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過渡類群,是研究脊椎動物起源的理想模型。

長期以來,在實驗室建立可持續繁育的文昌魚種群,一直是世界各地實驗室文昌魚研究者努力的方向。如今,我國研究人員通過自主可控技術,調控水質、溫度、光線等,實現了文昌魚的人工繁育和精準生殖調控,為揭示更多關於脊椎動物起源和演化、基因表達調控等生命科學領域核心問題提供了穩定的研究樣本。

“我們已搭建起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文昌魚研究平臺,基本實現文昌魚實驗動物化主體框架搭建。在此基礎上,我們以文昌魚為模型,在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等重要性狀起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光在應邀前往芝加哥大學作學術報告時説,文昌魚作為一種野生種群遺傳多樣性極高的海洋動物,要將其馴化成理想狀態的實驗室模式動物,仍需要許多基礎性研究工作,也期待更多研究人員共同參與。

科研價值重要研究樣本稀少

文昌魚是一種兩端尖細、身體透明、體長為3釐米至5釐米的海洋生物。它們形似小魚,在茫茫大海中並不顯眼。但在生物學家眼中,它們卻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海洋動物。

“文昌魚並不是真正的魚,它們沒有脊椎骨,體內僅有一條脊索,沒有明顯的頭部結構,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演化的過渡生物。”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義權介紹,作為仍存活于地球的最原始脊索動物之一,文昌魚也被稱為反映演化進程的“活化石”。

“文昌魚的身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寶貴資訊,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脊椎動物的起源及其演化歷程。”李光説,文昌魚在演化鏈條中處於從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過渡的關鍵階段。在胚胎發育上,文昌魚早期與無脊椎動物相似,但後期與脊椎動物相似;在基因結構上,文昌魚基因組未發生大規模加倍,多數基因以單拷貝存在,是研究脊椎動物起源的理想動物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和科研價值。

然而,棲息地環境的改變使文昌魚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目前,全世界僅存30余種文昌魚種群,文昌魚也被列為我國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因此,想要獲得文昌魚樣本開展研究並非易事。

王義權説,儘管文昌魚在我國廈門、青島等沿海地區均有分佈,也有自然保護區為其繁衍保駕護航,但獲取胚胎材料受季節性繁殖限制等因素,為開展文昌魚相關基礎研究帶來極大困難。

因此,要想破題,在實驗室建立可長期繁育的文昌魚種群成為關鍵。

開展技術攻關縮短繁育過程

為推動文昌魚研究持續深入開展,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文昌魚研究團隊展開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攻關,逐步搭建以文昌魚為動物模型的研究平臺。

“中國的文昌魚最早發現于廈門,這為我們開展文昌魚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緣條件。”王義權回憶,相關技術摸索始於二十多年前。

彼時,科研人員實地觀察野生狀態下文昌魚的生長髮育情況,幾乎每月下海測量文昌魚棲息地的水質、水溫和鹽度等環境因子,如此堅持數年。與此同時,他們同步在實驗室建立穩定的文昌魚及其餌料培養技術體系,率先在實驗室成功繁殖出文昌魚子二代。

要使文昌魚成為可應用的實驗室模式動物,僅僅實現其全人工繁殖還不夠。李光介紹,開展研究需要常年獲取文昌魚新鮮胚胎材料,而多數文昌魚一年僅産卵排精一次,且時間比較集中,採樣窗口期短、難度大。

對此,團隊在文昌魚生殖調控方面繼續開展研究,通過優化養殖溫度、密度等條件,加速文昌魚個體生長和産後修復。最終,團隊攻克了文昌魚産卵、産精誘導技術,實現文昌魚一年多次、不受季節限制産卵。

“現在,我們可以根據實驗需要,隨時獲取新鮮的文昌魚胚胎材料。同時,我們還將文昌魚的代時(從受精到性成熟)由原來的超過1年縮短為現在的3至6個月,將單一個體的産卵(精)頻次由原來的1年1次,縮短為現在的半個月至2個月左右1次。”李光介紹。

此外,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利用3D建模、虛擬倣真等技術,重建文昌魚的結構、胚胎發育和形態特徵等模型,開展文昌魚成體解剖、野外採集、室內人工養殖及繁育等虛擬倣真實驗教學。

躋身模式動物應用前景廣闊

近年來,在建立穩定的實驗室養殖系統基礎上,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文昌魚研究團隊進一步建立了高效穩定的文昌魚基因敲除技術,獲得世界首個基因敲除突變體文昌魚,在脊椎動物胚軸形成、中樞神經發生機制起源等重要基礎科學問題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現在,文昌魚模式動物應用體系已基本建成。”李光説。

一直以來,模式動物開發都是推動生命科學進步的重要手段。從果蠅到小鼠再到斑馬魚等,這些模式動物不僅幫助科學家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體的生長和發育,還為疾病研究和新藥開發提供了關鍵線索。國際上有多個研究聯盟和資源共用平臺針對這些較為成熟的模式動物開展相關研究,但以文昌魚作為模式動物的研究還有待發展。

研究人員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脊椎動物擁有現生生物中最為複雜的中樞神經系統,揭示其如何起源一直是進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命題。文昌魚進化地位獨特,基因結構簡單,作為研究脊椎動物複雜形狀起源演化過程的模式動物,應用前景廣闊。

在李光看來,目前他們搭建的文昌魚研究平臺擁有自主研發的文昌魚無沙養殖系統,可養殖不同階段的文昌魚幼體和成體,而且大大簡化了文昌魚養殖流程。同時,該平臺已囊括近百個文昌魚突變體,為深入研究文昌魚基因功能奠定了堅實基礎。研究平臺作為一種可複製、可借鑒模式,有望推動文昌魚作為新型模式動物規模化發展,並能對其種群資源保護作出更大貢獻。目前,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正在擴大和推廣文昌魚應用於更多學科領域,吸引更多實驗室應用這一新型模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