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染山川——定西市深入推進“綠滿隴中”行動
發佈時間:2024-08-16 14:44:29 | 來源:甘肅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渭源縣會川鎮半陰坡造林綠化示範點。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呂亞龍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蹇勇德 洪文泉 楊唯偉
碧雲天,黃葉地。秋風徐徐吹過,千年黃土地已是漫山遍野五彩斑斕。
定西,這個曾經以乾旱、貧瘠出名的地方,一度是甘肅,西北,乃至全國自然環境和基礎條件最差的地區之一。聯合國專家在實地考察後直言:不適宜人類生存。
然而,因為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300多萬隴中兒女接續奮鬥,用辛勤和汗水、用勤勞和智慧,開闢出一片嶄新天地:不僅與全國人民一道叩響進入小康生活的大門,而且讓這裡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荒山變青山,幹灘變綠洲。近年來,定西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護綠、增綠、用綠、活綠”上持續用功。全市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50年代初的5.16%上升至12.19%,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9.75%。
在這片“不適宜生存”的土地上,定西人蹚出了一條生態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生産高質高效、群眾增收致富動力強勁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如今,全市幹部群眾正闊步邁向一個新的宏偉目標:“綠滿隴中”。
增綠從一棵樹到萬畝林
從市區出發,在曲折的山路上行車20分鐘就來到了安定區鳳翔鎮響河村的響河樑上。
因為缺水,曾經的響河並不“響”。
“響河水,喝不成。”68歲的青嵐山鄉花岔村村民馬進成説,從前,白花花的鹼水,苦得牲畜都咽不下去,往地裏一澆,就好像結了霜一樣。
“現在好了!”馬進成指著身後漫山遍野一人多高的林子,高興地説,“自從山上種了樹,一切都變得好起來了。”
讓老馬自豪的地方,是定西市安定區響河流域林草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定區鳳翔鎮、巉口鎮和青嵐山鄉3個鄉鎮8個村的1410戶人,靠著這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林子,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005年,定西市在這裡一次性完成三北、退耕還林工程11000畝,栽植優質大側柏44萬株,山毛桃、臭椿、刺槐等80萬株,點播檸條137萬叢,給這片接近80平方公里的山上蓋上一層厚厚的“綠被子”。
“如今下了雨,水都存在了樹窩窩裏,再也不怕泥湯湯往山下淌了!”老馬看著這片林子,心裏歡喜得很,有事沒事都要上山來看看。
因為愛林,馬進成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生態護林員。從護林員到片區負責人,老馬一幹就是10年。現在,他和8名同事,一起管護著責任區的4200畝林子。
“我們每個月巡山22天。能騎車的地方就騎車,不能騎車的地方步行也要看清楚。”馬進成説,多活一棵樹,多長一株草,日子就多一分希望。
青嵐山鄉黨委書記段永權介紹,這裡的群眾通過易地搬遷住進新房子,依託引洮工程喝上了自來水,種下萬畝樹林綠了山頭,區域氣候環境明顯好轉,曾經的苦日子一去不返。
“林子裏全是寶,柏樹籽、檸條籽,周邊群眾農閒時候摘點回去,賣了都是錢。”馬進成説,正因如此,村民們都精心呵護著每一棵樹木。
提起綠化,很多定西人都有揮鍬種樹的經歷。特別是近些年來,無論幹部群眾,全民參加義務植樹,大夥兒扛著樹苗上山造林,硬是讓光禿禿的黃土高原一點一點綠了起來,美了起來。
在1.96萬平方公里的定西大地上,綠色是個永恒的話題。
秋日的通渭縣榜羅鎮張川村許堡社,層林盡染,山水成趣。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半個世紀前這裡還是乾旱少雨、溝壑縱橫的“苦瘠之地”。
綠水青山間,流淌著一段動人的故事:一對雙胞胎兄弟,從20歲開始在村裏義務植樹,50餘年時間,種樹8萬餘株,綠化荒山400畝。
許堡社,因為這片林子成了遠近聞名的“小江南”。75歲的許志剛、許志強老人,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剛強兄弟”“旱垣愚公”。
“以前,颳風就是黃沙蔽日,下雨就是污泥滿院。”坐在寬敞整潔的庭院裏,兄弟倆講述起許堡的過往。
最初,種樹就是為了家裏的房子不被雨水沖毀。
兄弟倆一開始根本沒有意識到,在這樣的荒山上種活幾棵樹,是一件多難的事。
“樹苗從哪來,水從哪來,當時心裏就是一筆糊塗賬。”兄弟倆笑著説,不會可以問、可以學,但樹是一定要種的。
之後的日子裏,兄弟倆步行去隴西、武山買樹苗,挖了坑栽上樹,再用扁擔挑著水桶上山澆水。
一棵樹,一坡樹,一片樹……日子一天天過去,小樹苗變成了大樹,澆水的人卻已經從少年變成了老者。
為了種樹,兄弟倆省吃儉用,甚至瞞著家裏人賣騾子賣馬,把準備蓋房子的錢全用來買樹苗。
“就憑你倆一輩子能種多少樹?”多少年來,面對質疑和勸阻,兄弟倆種樹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
“種一棵算一棵,活一片是一片。”在兄弟倆的堅持下,房前屋後的荒地蓋上了綠蔭,陡坡邊的家再也無懼大風大雨,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讚賞聲。
林子越來越大,荒山越來越少。村民們在兄弟倆的感染下,也開始投身環境改造。如今的許堡,家家戶戶庭院整潔,花草飄香。
為了弘揚“剛強兄弟”的當代愚公精神,通渭縣在許堡社設立了青少年植綠護綠教育基地,用兄弟倆的故事激勵更多人。
近年來,許志剛、許志強先後獲得全國綠色小康示範戶、2022年度“感動甘肅·隴人驕子”等榮譽稱號。9月22日,榮登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
“定西人對綠色的嚮往是流淌在血脈裏的。”定西市林草局局長胡全良介紹,“十四五”以來,定西市科學推進國土綠化,以“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項目為抓手,加大荒坡、荒山、荒溝、荒灘“四荒”綠化力度,堅持生態治理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整山系整流域規模化推進。
幾年間,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共計完成造林封育145.23萬畝,治理退化草原27.21萬畝,建成草原圍欄14.52萬米。
通過“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網路平臺,引導社會力量網上捐款,以資代勞、捐資盡責等形式參與義務植樹,完成全民義務植樹和“四旁”綠化4787萬株,城鄉面山綠化24.24萬畝,道路綠化5610公里。
從“重數量”到“重品質”,定西市在增綠增量厚植綠色底蘊的基礎上,引導綠化觀念從“綠起來”到“美起來”,努力構建起“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美麗宜居新定西。
護綠一草一木都是責任田
沒樹的地方種樹,有林的地方護林,種一棵,護一片,隴中大地上的綠色,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
在定西,既重增綠覆綠,更重護綠固綠。
秋雨過後,渭源縣五竹鎮鹿鳴村裏空氣清新,被村民喚作“黑鷹嘴”的一道梁,正是渭河和洮河的分水嶺。
“前些年,我們下大力氣植樹造林,剩下的天然林也被保護起來。”49歲的鹿鳴村村民李明望著眼前一人多高的小樹林説,這一片都是近年補栽的人工林,二陰山區樹長得很快。
“對面那片顏色更深的大樹,是我們保護起來的天然林。”身穿一身亮眼的橘紅色防火服,李明輕盈地穿梭在林間沒膝的草叢中。
作為鹿鳴村4名生態護林員之一,李明投身綠色事業已兩年有餘。
“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都是我的責任田。”李明的管護面積520畝,當上護林員,步行巡山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工作。
秋冬季節是森林防火的重點時段,為了安全就要加大巡山的頻次。李明説,現在群眾都深知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自己工作起來輕鬆很多。
“生態恢復了,好處顯而易見。”李明説,今年周邊很多地方遇到旱情,但我們這裡林子好,雨水廣,莊稼長勢都很好。
隨著當地生態越來越好,李明和同事巡山的時候,常常能夠遇到很多野生動物,其中就有鹿。
“鹿鳴村,真的可以聽見鹿鳴了!”如今的鹿鳴村,青山環抱,綠樹成蔭,平坦的316國道穿過山間,一個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躍然眼前。
隨著林長制管理體系全面建立,定西市設立林長7432名,同步劃定各級林長和護林員網格化責任區域6387個。創新建立的“林長+”及林長制監督工作機制,網格化的管理模式,讓管護責任落實到地,落實到人。
1萬多名護林員、草管員盡職盡責,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的保護髮展新格局。
曾經,生態環境脆弱是導致定西市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定西市脫貧攻堅長遠發展無法繞過,但又必須解決的難題。
脫貧攻堅的路上,適逢對口幫扶的福州市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既有種樹經驗,也有種樹技術。
福州定西兩地在山地連片、生態薄弱的安定區南山,共同探索一種“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扶貧”模式,立足於長期改善生態環境,以治理水土流失為切入點,在植樹造林的同時進行産業扶貧。
種下的樹越來越多,林子越來越大,南山綠意漸濃。1.08萬畝“福州林”帶給定西的不只是小流域生態的改善,更是一場關於增綠護綠的智慧和技術幫扶。
“挹閩江之水,潤隴中嘉木;集閩都才智,助鳳城展翼……”東西部協作生態扶貧種起萬畝林的故事,已然鐫刻在“福州林”裏的碑石上。2019年,“福州林”項目被世界銀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評為“聯合國全球減貧案例”之一。
“種下的樹,活下來才算數。”鳳翔鎮黨委書記高強説,為了保護這些樹苗不“口渴”,鳳翔群眾從挖大坑到坡面蓄水,甚至在雨水少的時候自發開著家裏的三輪車上山澆水。
“荒坡變青山,空氣清新、鳥鳴聲聲,這些林子成了定西最美的地方。”一位同行的林草職工告訴記者,在定西,每一片幫扶單位種植的林子,都要立上一塊石碑,為的是讓後人永遠記得這些綠色的“恩情”。
綠色的情誼還在延續。青島市對口幫扶定西市後,規劃“十四五”投資1億元,在安定區、通渭縣建設“青島生態林”2.4萬畝,目前已經完成三期1.43萬畝,全市已完成東西部協作生態林2萬畝。
秋日的傍晚,成片的雲杉、側柏映著晚霞,散步的市民、澆水的林業職工面帶微笑寒暄問候,綠色的夢想,拉近了山與海的距離,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胡全良告訴記者,定西市改變以往“專項抓”的林草治理模式,轉變為更科學的“全域抓”“全民抓”,以城鄉面山綠化為重點,突出全民義務植樹和農村“四旁”綠化。
如今的定西,每個縣區城區每年要建設1000畝以上面山提升改造示範點1個,每個鄉鎮每年要建設300畝以上面山綠化示範點1至2個。
在持續的宣傳引導下,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與造林綠化,形成了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良好氛圍。
用綠美好生活的生態底色
“種樹能當飯吃嗎?”曾經,一些人常常發出這樣的疑問。
隨著群眾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林草治理模式的不斷發展,在今天,這個問題終於有了肯定的答案。
“定西林草生態治理成效已經從‘生態型’逐步轉向‘效益型’。”胡全良介紹,定西市在抓造林綠化的同時,持續推進林業産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林地綜合經營效益,以經濟林果、種苗花卉、林下種植養殖、林産品採集加工、生態旅遊等為代表的林業産業經濟蓬勃發展。
通渭縣新景鄉緊鄰平涼市靜寧縣,一直都有種植蘋果的傳統,全村257戶人,有223戶是果農。
以前,蘋果散戶散種,果園零零星星,既沒有産量,也沒有規模。
近些年,新景鄉作為縣裏的蘋果種植試點,逐步改良果樹品種和種植模式,更優質、更值錢的“惠民短枝”系列逐漸代替了經濟效益差的老品種。
站在新景鄉前山鄭樑上,兩側的坡地上果樹成林,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果香,沐浴著秋日的陽光,果農們忙著採摘、分揀、裝箱。
“這裡主要以晚熟品種為主,9月底取袋,國慶節採摘上市。”王灣村村主任鄭長吉説,全村蘋果4650畝,進入盛果期的就有3800畝。
為了發展蘋果産業,這些年縣裏的林草技術人員和鄉鎮幹部忙個不停。一面組織群眾進行老果園優化提升改造,一面為群眾培訓種植技術,地頭教、園裏學,不僅組織群眾去靜寧現場觀摩,還專門組織種植大戶去安徽、重慶“取經”。
鄭長吉説,由於高海拔山地的蘋果口感好,地頭收購價也遠超普通品種。去年全村蘋果收入1900多萬元,佔全村收入的八成。
如今,種蘋果的、收蘋果的、販蘋果的,王灣村幾乎人人都在靠蘋果“吃飯”。
環境優、生態好、産業強、農民富,在經濟林果三年倍增行動的推動下,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格局已現雛形,林果經濟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襄南鎮高家店村的花椒園裏,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現場查看旱災理賠事宜。
“如今有了農業保險,旱澇災情帶給群眾的損失就會大大減少。”襄南鎮副鎮長孫鵬説,2018年,村裏謀劃發展經濟林,大夥一商量,花椒是最適合這裡的樹種。
有了目標,村幹部帶著群眾學習種植技術,找優良品種,前前後後跑了十幾趟,終於定下了早熟大紅袍和晚熟秋椒兩個品種。
政府重視,幹部認真,村民積極,1100畝花椒園順利落戶高家店村。請林業專家下地教學,村幹部工作之餘看書自學,短短幾年裏,高家店村涌現出一批花椒種植好手。
種植大戶高世民家裏的50畝花椒陸續挂果,今年預計能收2000斤。“村裏像我這樣的種植戶不在少數,種得好的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高世民説。
定西各縣區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在不改變林地用途前提下,合理利用林地空間,積極培育發展林下經濟,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讓群眾實實在在看見綠色的“錢景”。
渭源縣南谷玫瑰産業園裏,上灣村村民牛冬琴熟練地採摘著玫瑰花,憑藉這份甜蜜的工作,她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
産業園負責人王生明告訴記者,園區將142戶易地搬遷戶及周邊群眾納入到合作社中,戶均每畝增收1萬元以上。同時在田間管理、車間加工、冷藏運輸、推廣銷售等生産環節中提供就業崗位400多個,每人平均年務工收入達到1.2萬元,讓易地搬遷群眾不僅搬得出、穩得住,還能穩定增收致富。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在隴西縣首陽鎮水月坪村的梨園中,濃濃的梨香撲鼻而來,沉甸甸的巴梨挂滿枝頭,果農們穿梭林間忙碌採摘。
“今年産量比去年少,但是價格高,預計收入不少於20萬元。”返鄉創業村民張宏亮種植了40多畝巴梨、化心梨。
這些年,水月坪村因勢利導,鼓勵村民在荒坡、河灘地發展李廣杏、化心梨、蘋果、櫻桃等林果業。目前,成林面積1500畝,挂果面積達1000畝。2022年,果品銷售量達2500噸,銷售額800萬元以上。
近年來,定西市圍繞川河經濟帶、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大力發展林果經濟。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種植面積5.94萬畝,林下養殖17.93萬隻(頭),林下經濟總産值達5143.86萬元。
通渭縣的蘋果、山楂,隴西縣的梨和核桃,臨洮縣的紫斑牡丹和蝴蝶蘭,渭源縣的萬壽菊,漳縣的牡丹……
如今,定西特色富民林業産業正呈現出強勁發展態勢。
綠滿隴中的夢想,逐步照進了現實。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為把“綠滿隴中”行動推向更廣範圍、更深層次,8月7日,定西市委五屆七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定西市委關於實施綠滿隴中行動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提出明確要求:
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奮力譜寫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定西發展新篇章。
愚公之志,久久為功。翻看定西的歷史,處處可見這片熱土上的人們,用勤勞的雙手打造綠色生態家園的詩篇。
青山蒼茫,綠水長流。展望定西的未來,越來越濃的綠色必將成為隴中大地上最濃郁的發展底色。
踏上新征程,奮進再出發,一個更有活力、更有希望的定西正在闊步前行。